证监会对内部交易的大力监管,再度波及基金公司。证监会日前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由于涉嫌内幕交易,时任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吴春永被处以30万元罚款。
需要指出的是,吴春永的内幕交易行为,其实类似证券市场常见的“打听消息”,在基金经理的调研过程中颇为常见。此次证监会重拳出击此类内幕交易,则给基金业敲响了警钟:在自下而上、精选个股日益成为基金经理最偏好的投资风格时,需要及时建立“防火墙”,谨防基金经理过度依赖信息优势决策投资,误入内幕交易的泥沼。
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调研
基金业内有一个近乎公开的“秘密”:通过各种方式的调研,基金经理常常能从上市公司管理层中提前获得尚未公开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常常成为基金经理决策买卖的依据。
中国证券报记者曾在一份基金经理调研手稿中看到,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在会见一众机构投资者时,清晰地表达了股东潜在的资产注入计划,以及对旗下现有资产的盈利评估——这些信息此前并未披露,因此成为机构投资者们独有的信息。而在调研过后,该上市公司股价一路飙涨,董事长所表达的信息则在此后陆续见诸报端。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先发的“信息优势”其实正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尽管这些信息属于公司管理层的预判,并不属于公开信息披露的范畴,但从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密切关系以及调研后事态的发展进程考虑,这些信息大多是有效的,对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虽然基金经理未获上市公司明示的“买入”建议,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触碰了法律的红线。
事实上,上市公司管理层之所以愿意在调研中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信息优势”,其背后往往有着庞大的资本市场诉求。这种诉求一般体现在再融资、股东减持、做大市值等多个方面。以再融资为例,上市公司管理层往往会在配合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之后,要求机构投资者配合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案,而为了达到“双赢”的效果,则常常会合作将二级市场股价大幅拉升。
重人脉资源轻专业能力
提前获取“有效信息”,常常能帮助基金经理提升产品业绩。这促使许多基金经理努力拓展上市公司的人脉资源,期望通过丰厚的人脉关系来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在精选个股的投资竞赛中占据优势。而这种行为,也引发了部分业内人士的担忧。
某券商基金分析师认为,长期过度依赖人脉资源来获取“有效信息”,会削弱基金经理的实际投资能力,并且会大大降低基金经理投资逻辑的有效性。他指出,靠消息炒股,是普通散户最常见的投资模式,而观察这种模式的长期效果会发现,过度依赖消息炒股的结果往往是巨额亏损;如果基金经理也倾向于这种投资模式,那基金的投资行为与普通散户无异,这或许正是近年来基金投资常被诟病为“散户化”的主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过度强调人脉资源的风气,也会导致基金经理对专业投资能力的不重视,并进一步导致基金业对投资业绩的短视眼光。不过,所幸的是,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基金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更加强调投研团队的有效合作和基金投资的规范化,使得旗下基金的投资更显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