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再次步入改革轨道。在史上最严IPO核查结束和新一届发审委成立之后,证监会发布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至6月21日。这不仅宣告第四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正式起航,还意味着IPO重启已进入倒计时。
市场的反应是剧烈的。在此项政策出台之前,上证指数曾经连续七个交易日下跌,并创两年来最大单周跌幅。端午节假期过后,市场继续以暴跌来回应IPO即将重启这一事实。有悲观者认为,一旦IPO开闸,市场信心将会遭受重创,上证指数1949点必破。
A股市场为何视IPO为“洪水猛兽”?长期以来,新股发行价格虚高、超募严重,由此引发“炒新”风盛行;拟上市公司无视投资者的回报,为追求上市不惜粉饰包装甚至业绩造假,也使得IPO被贴上了“造假”、“圈钱”的标签。
去年底,监管层为了清洗出那些不合规的、业绩下滑严重的问题企业,不惜启动史上最严格的IPO大核查。半年过去了,多达269家企业主动终止了审查,放弃发行新股。但证监会6月14日披露的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表显示,目前IPO在审企业仍有677家。换句话说,IPO大核查挤出了约四分之一的水分,但IPO“堰塞湖”仍存压力。
在稳妥重启IPO方面,新一轮发行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
在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上任三个月之际,证监会启动了尺度最大的一次市场改革。新股发行征求意见稿中,肖氏IPO新政向市场开出了几剂猛药:其中,IPO事后追究机制成为改革的亮点,如果发行人上市首年业绩下滑超过50%,相关保荐机构的所有IPO申请都可能遭到证监会冻结。而发行人招股说明书“受理即披露”,也将使社会公众和舆论有更充分的时间对拟上市企业进行研判、纠错。
但市场对此并不完全买账。看空的声音认为,监管层此次的改革方案有着一年来很多监管经验的累积痕迹,一些改革只能称之为上一次改革的经验总结与细化之举。而自2009年以来,证监会已经启动了三轮的IPO改革。回顾延绵近五年的四轮IPO改革路径,第四轮改革或是最复杂的一次。征求意见仅仅是开始,重新树立市场信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股市融资指标而采取的改革或改良,那么这将很容易变成一种敷衍。既然要改革,监管者就应该严刑峻法,IPO也要宁缺毋滥。
散户的话语权还是太弱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不是一句口号,却早已听得中小投资者“耳朵长茧子”。
在此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征求意见稿》中,看得人最暖心的一句话竟是:“研究改进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突出披露重点,使用浅白语言,提高披露信息的可读性,方便广大中小投资者阅读和监督。”
不是吗?作为中国股民很是不容易。市场的“复杂”性已经练就了中小投资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本领。他们不但看美国道琼斯走势,还知道公司基本面、宏观经济走势,但这些还不能制胜,因为不知道哪天就踩着个业绩虚假地雷。
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招股说明书,连保荐人都会时不时地弄出个乌龙事件来。使用浅白语言,方便中小投资者阅读真的很有必要。而且以后,保荐人要是再在招股书中出错,是要追究责任的,其保荐的其他项目将不再被受理。
如果看得再仔细些,发行人和主承销商采用的网上发行配售方式,似乎也利好中小投资者。因为此前,新股网上发行是按申购量配号抽签,尽管有一定的申购上限,资金量大的账户中签的概率还是要高。如果采用按申购账户配号,之前靠资金优势中签的账户将不再具备优势,明显利于中小散户中签。
不过,采用何种方式配售,不是散户说了算,权力依旧在发行人和券商手中。如果拟上市公司质量很好、市场很为抢手,券商和发行人会让散户“占便宜”吗?这一点很值得怀疑。
而且,别以为个人投资者可以网下申购新股是中小投资者参与新股发行的进步。这一次改革,主承销商有了很大的话语权,他可以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如果中小投资者在网下只申购了那么几千股,或者上万股,咱们可能连配售的原则都没达到,还怎样奢望被选中?
冷静地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依旧是发行人、券商、机构们博弈的产物。市场化改革、严格监管是大势所趋。在散户眼里,上市公司应该是一只只“会下金蛋的鸡”,而不是“永远吸不饱血的寄生体”。中小投资者希望中国证券市场是个有信誉、讲诚信的市场,上市公司如此,机构也是如此。一旦他们违规,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哪怕是押上所有的信誉和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