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监管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场利益输送的发生,需要金融机构内部交易部门、交易对手方的配合,而且多在“台面之下”,就算是内部稽查有时候也是“走走过程”。此外债券市场存在的很多规则漏洞或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也使种种违规行为“防不胜防”。
例如,丙类账户不能联网交易,给代持行为增加了隐蔽性。低卖高买、金融机构通过寻找代持以掩盖亏损的行为,均是利用丙类账户的这一特性而产生。
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记者指出:“对于丙类账户的资格和背景审核,同一部门中代理业务与交易业务的防火墙设定,监管部门在对账户背后实际控制人认定的环节上,或许均存有制度性缺失。”
根据债券种类的不同,目前各类债券涉及到的监管部门囊括了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乃至交易商协会等。
但截至目前,只有证监会对一系列债券违规事件做出了表态,而其它监管部门均“无声无息”。但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称,在此次债券核查中,证监会并没有参与。
此外在央行方面,目前也还没有类似证监会稽查局这样的专门打击各类证券交易违法行为的机构。不过,此次由公安部出面的执法风暴,或许显示出管理层开始意识到债市统一监管的必要性。
“债券市场处于多头监管的多元市场状态,各市场的准入标准、交易规则、参与主体与监管模式,大不相同,如何联动监管是问题的核心。”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一位人士表示。
但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国外的债券市场模式比较接近,是撮合交易市场,其监管模式不能套用股票交易市场的模式。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与海外债券市场相比,国内债券市场在衍生品市场建设上比较弱。在债券的实际投资中,对代持、养券等交易存在实际需求,国内债券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利率互换、远期交易等债券衍生品市场,“疏通源头而不是一刀切地堵”。(财经国家新闻网)
监管风暴发酵三类资金开户债市为何被叫停
随着债市黑幕事件愈演愈烈,相关监管行动也是一步快似一步。日前有消息称,中央国债登记公司下发口头通知,暂停信托、券商、基金开设债市新户,新发基金和理财产品也将暂停在中债登记备案。
监管风暴发酵
“这是近期监管风暴的其中一环。”华泰证券分析师郭春燕认为,从近期证监会要求各地方证监局对辖区内证券公司的债券代持情况自查并上报,以及央行召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召开内部会议,重点讨论各大商业银行在债券业务中的内控问题,都显示出债市监管行动正在不断升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26日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制订相关规范,共同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监管风暴的发酵给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各方带来恐慌,银行间市场成交迅速冷却。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日报,自4月18日以来,银行间每日结算总额逐日下滑,从4月17日的1.33万亿元下滑至4月27日的5314.32亿元,下滑幅度超过50%。而债券收益率,特别是信用产品收益率迅速上行,多个品种单日上行幅度超过10个基点。不过在逢低买盘的介入下,近几日债券市场有所企稳,收益率小幅爬升。
“经过一季度收益率的大幅下行,债市来自于基本面的利好支撑已基本兑现。”郭春燕认为,监管风暴只是暂时影响了市场的行情。“在基本面利好兑现殆尽背景下,债市本身的获利回吐压力增大,防守需求上升,在此时点上爆发的代持监管事件的冲击暂时遏制了市场做多热情。”郭春燕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债市日前爆发出的事件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比较突出,但长期来看,债市的发展步伐并不会被其所阻碍。
长期势头向好
“监管严格对任何一个市场来说都是好事,将为市场的运行提供合法、合理的平台。”银河证券资深债券分析师表示,近期对债市利益输送的清理将为债市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债市规模不断增大,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为26.2万亿元,这个规模超过了国内股市总市值。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场”,银行间债市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长远来看,“银行间市场是我国债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西南证券研究与发展中心业务总监许维鸿认为。“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积极拓展企业债和公司债的发行和交易,对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功不可没。”许维鸿表示。据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债券市场净融资额为4.6万亿元,其中为非金融企业提供净融资2.5万亿元。为推进城镇化建设,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超过万亿元。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与境外债市相比,国内债市较高的收益率将更吸引QFII入场。“投资中国债市收益率相对较高。”中信证券分析师李一鸣说,以国债为例,同为投资5年期国债,中国债市收益率为3.3%,而美国债市收益率仅为0.78%,利差明显。此外,“银行间债市流动性好于交易所,交易环境对QFII吸引力较大。”海通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姜超表示。
“债券市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免不了波澜起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杨农认为,发达成熟的债券市场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更多政策选择。“可以预见,以银行间市场为主的债券市场,未来仍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机遇。”(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