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剿秘诀
进入2011年后,审计署上海办的银行间债市审计经验,开始逐步在全国审计系统内部推广开来。而几乎与之同时发生的,则是中国银行间债市在市场规模上的放量增长。
整个2011年,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新发债券募资总额达到6.8万亿元,债券交易总规模则达到165.9万亿元,银行间债市的债券托管规模也占到中国债市的95%以上。日渐成熟的审计手法,以及愈加广阔的审计空间,以及依旧对危险浑然不觉甚至筹谋大展拳脚的“债市蠹虫”,一场监管风暴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均已齐备,唯一所欠的,则是来自更高层的监管意志。
“在上海办的经验推广之后,不少地方的审计部门也都查出并向公安机关移交了一批债券市场案件线索。有的地方,2011年移交线索的经济案件比前五年的总和还多。其中很大比例来自金融审计,尤其是债券市场。”一位前国家审计署官员证实。
审计署2011年债市监管的战绩,不只体现在查获案件的数量上,更体现在调查案件的类型上。本来是从债券二级市场交易介入债市监管的审计署,亦在此时将注意力放在违规空间更大、牵涉灰色利益更多的债券一级市场。而相比于违规路径较为简单的二级市场违规,一级市场上发行承销环节的违规行为、违规形势更为多样化,查处难度也更大。
2011年11月,一场主题为“金融综合经营风险防控与审计方法”的内部研讨班在北京悄然开班,参会人员包括审计署金融审计业务人员及央行、银监会代表。这一研讨班的举办也意味着,审计部门已经对综合性金控平台审计以及债券市场审计,建立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审计模型。也恰是这一套审计模型,直接导致江海证券张守刚、杨辉、邹昱等人违规行为的现形。
审计署针对银行间债市的审计方法,基础都是价格公允性原则,具体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针对一级和一级半市场的专项审计方法。由于债券发行时主要采取相对市场化的招投标机制,遴选承销商。于是审计署就将各家机构的投标数据和最终中标数据调出比对,将“投标价最为精准”或通过应急投标等非常渠道中标的机构作为初步筛查对象。随后,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跟踪这些机构手中这些中标债券的交易路径。
“这个时候重点是看有没有丙类户参与这些中标债券的倒手,比如有些银行和基金都买不到的券,丙类户却能买到,而且在一两天之内立马转手,赚取高额价差的情况。那我们就会把这个丙类户圈出来。”前述审计署人士透露。
调查进行到此时,审计署“延伸调查”的权力即开始发挥效用——通过调阅目标丙类户的工商注册信息和账户交易状况、丙类户控制人的身份信息,审计署得以核查丙类户控制人和债券招标企业、相关金融机构人员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和经济往来,最终验证这些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是否存在以违规操作攫取私利的行为。
审计方法的另一部分指向的则是二级交易市场,其与一级市场审计方法最大的差异,在于审计介入的切口由招投标数据变成了市场债券交易价格。审计署将交易价格与市场估值存在重大偏差的金融机构作为调查对象,同样追踪这些价格异常债券的交易路径,尤其是丙类户参与其中的状况。随后的流程则与一级市场审计方法类同。
“正是在调查目标丙类户和相关金融机构内部人员联系时,最能体现出这些违规者的嚣张。像证券市场做老鼠仓,违规人员为了掩人耳目,还会拿朋友或者远房亲戚的名义开户。而2011年至现在,调查中发现的很多问题丙类户,工商注册信息上居然就写着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本人的名字,或者他配偶的名字。”前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透露。
据市场传言,江海证券张守刚进行利益输送的丙类户,正是用他本人名字开立,中信证券杨辉的丙类户,则是以其妻子名义开设。但这些传言并未得到公安机关证实。(环球企业家)
债市捕鼠
继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杨辉、齐鲁银行徐大祝、西南证券薛晨等相继“出事”之后,4月19日,有消息传出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马喜德因2008年3月至12月期间的债券投资利益输送行为被公诉,目前处于取保候审阶段。
在4月22日上午易方达基金召开的北上广三地媒体沟通视频会上,总裁刘晓艳表示,公司已注销马喜德的基金经理资格。
在一连串债券违规交易案件被曝光的同时,有关代持、养券、丙类户等的操作手法和具体细节也逐渐浮出水面。这场仍不断升级的核查风暴使债券市场受到空前关注,并引发了业内诸多探讨。
对于这些颇具“创造性”和“自发性”的债券交易方式,是否能因其容易产生利益输送而“一棒子打死”?涉及到银行、券商、基金等诸多机构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应该如何有效监管?这些机构今后要怎样完善稽查和风控,提前预防而不是被动应对?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经过此次事件之后,监管层已在制定相应的新规,对‘丙类户’参加银行间债券交易的资格重新限定,并加大了违规处罚力度。”
也许,“谁是下一个”并不最重要,重要的是在更加规范的基础上,迎来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