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买黄金,基金今年还是不乐观,有下降的趋势。”建设银行某营业部理财经理对前来咨询的记者表示。
“目前处于弱复苏状态,建议买债基和黄金。”这是工商银行一位理财经理的推介。
在邮政储蓄银行某营业部里,一位理财经理直言,“不推荐基金,基金不是太好。”
在记者的要求下,有理财经理才不情愿地推荐了两只债基,“风险低,比较保本”成为他们看来比较吸引人的说辞。
至今,基金产品备案制已完整走过一个季度,数量急剧上升,花样也日益翻新,可是销售情况日益糟糕。
Ifind数据显示,一季度共有45家基金公司发行新基,多达90只(A、B、C分级基金算一只)。
在备案制下,马太效应日趋明显。大型基金公司越发越多,单只基金的规模也比较大,而小型基金公司的发行频次日渐迟缓,单只基金的规模也比较小。
受资金紧张影响,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宣传广告了,今年甚至连折页等营销支持费用也降为零了。
马太效应凸显
记者统计后发现,仍有26家基金公司在一季度没有推出新基。
据本报记者统计,这26家基金公司里有20家是管理资产规模排在后30名的公司,包括国金通用、长安基金、方正富邦、浙商基金、金元惠理等。
即使是一季度发行新基的小型基金公司,其发行数量和规模也是小得可怜。这些小型基金公司包括10家,共发行11只基金,只有财通基金发行了两只,其余均是每家基金公司一只。规模最大是浦银安盛新兴产业混合和安信现金管理货币A,分别为12.91亿份和11.75亿份,其余均在7亿份以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夏基金发行10只,工银瑞信5只,南方基金、易方达、中银各4只。而工银瑞信安信增利货币A/B的发行规模竟达到2751.07亿份,其次是工银60天理财债券A,发行规模达103.91亿份,羡煞在渠道努力的所有基金人员。
“大公司越发愈多,单只规模也大;而小基金公司越发越少,频次低,单只规模也小。”北京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贫富差距在拉大。
随着今年2月底东海基金的成立,目前国内的基金公司已达到74家。在证监会3月29日公布的基金公司设立申请表里,有9家在排队,而商业银行的参与更令业内人士直呼“狼来了”。
宣传营销费用降至零
雪上加霜的是,基金公司们在宣传、营销等支持上也有着巨大的落差。
“今年的宣传策略没有变化,宣传费用仍是零,这已是第二年不做宣传了。”一位小型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去年还做一些折页、易拉宝等营销支持,今年打算连这些也不做了。
他所在的基金公司一季度就没有发行新基。
“行情不好,花上上千万的宣传营销费用也没人会买,都靠银行推介了。”上述人士透露。
但据本报记者走访调查,目前银行营业部的理财经理推介基金的意愿微乎其微。
“如果有任务,他们还是会推的。”上述人士认为。
“软文、网络投放等宣传费用太少,原来的形式就不多,硬广告几乎没有。”南方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透露,而且传播的导向也是围绕产品营销的。
对于基金行业来说,经济落后的城市是一块待开发的沃土。
“小公司的营销人员十分有限,目前还是侧重于大行重点渠道的重点区域。”上述南方人士表示,目前产品同质化太严重,发适合渠道需求的才有市场。
更甚者,有小型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员已连续4年没有年终奖了,这一现状使得该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员队伍一直不稳。
“也不是因为业绩不好,就是费用不够,太穷了。”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但投研的薪水是高于业界平均的。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一些大型基金公司“财大气粗”,宣传费用并未似小型基金公司一样骤降。(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