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曝研报潜规则:基金想听啥我们就讲啥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分析师曝研报潜规则:基金想听啥我们就讲啥

2013年02月25日 13:4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张锐睿

  研报中“静待、有待、尚待”,其实是“我觉得没戏了,但不好直接说”

  在很多人看来,券商分析师是一个极好的职业。出身名校,拿的是高薪,平时接触的不是公司老板,就是CEO,经常还能早人一步,获得一些消息,而他们发布的研究报告,更是能够直接决定一只股票第二天是上涨还是下跌。

  不过,在这些风光的表象背后,券商分析师这个职业,同样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潜规则”。本期“财侦局”,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对券商分析师的采访以及对近年来出现的争议研报的剖析,为读者揭开券商分析师职业的尴尬。

  讲述

  一位券商分析师的无奈:

  “每周工作60个小时,还被评为最不靠谱”

  有一段时间,就职于某家中等券商的分析师林文(化名)心情特别不好。

  “有时候真不想干了!”这是他那会儿时常向记者抱怨的话题。导致林文心情大坏的原因,是那段时间有家媒体做了一个券商分析师的评比。由于林文看好的一只机械股表现不好,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与他给出的目标价相距甚远,将他评为了最不靠谱的分析师之一。

  对于媒体的评价,林文感到十分郁闷。“我在研报中做出的股价预测,是基于我当初对那家公司的调研,以及逻辑推断出来的结果。我调研这家公司的时候,无论是公司的情况,还是整个市场的情况,都还是十分乐观的,谁知道仅仅过了几个月,无论是行业情况,还是股市走势,都发生了出人意料的转变,这也不是我能预见的。”

  “别人看我们的工作觉得很好,是金领,但他们不知道,一般人都已经休息的时候,我们还在工作。”林文表示,他一般每周工作的时间都在60个小时以上,尤其是在年报公布的这个阶段,只要碰到自己覆盖的公司发布研报,必须得第一时间解读年报,并写出研究报告。“有时候,一些公司的年报要等晚上11点才发布,我们也只能等到那个时候。”

  不过林文也坦言,相对于媒体的评价,他们更关注的还是基金等机构对分析师的评价,基金的评价,是券商研究所对分析师评价的重要指标。“相对于媒体,我更希望获得基金的认可。”林文告诉记者。

  深度

  “值得关注”意思是“不知该买该卖”

  由于受制于基金,券商研报常常暗含潜台词

  两三年前,券商分析师还一直笼罩着高薪“金领”的光环,资深研究员薪酬普遍超过百万。然而,最近两年,一边是熊市对生存空间的挤压,一边是市场创新不断对研究提出高要求,分析师们备感“压力山大”。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券商研究机构已经臃肿不堪,到了需要“挤水分”的时候。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券商分析师业绩受制于基金等市场机构,为了生存,分析师们也越来越不敢说真话,行业频现雷人研报、“抄袭门”、“马甲”研报等现象。表面光鲜的券商分析师职业,其实暗藏不少行业潜规则。


(责任编辑:刘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