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中国银行间市场7天期回购利率激增至令人目眩的28%。在违约传言甚嚣尘上之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出面否认其发生违约。由此引发的震荡开始蔓延至其他市场,A股也因此重挫。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会不会发生美国次贷危机、欧盟债务危机后第三波金融危机?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央行拥有超大规模的资源可以使它随时阻止恶性循环的发生。但随着中国实体经济增速放慢至20年来的低点,这一事件凸显了中国金融领域日益加剧的紧张局面。
中国货币市场:短期激增
银行间货币市场是银行业为获得日常运营所需资金相互拆借的场所,是一国金融体系关键的基石。而中国银行间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快速上升。
2007年中国回购市场的资金交易量为人民币11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2%,到2012年已升至人民币13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263%。典型的回购交易是一家银行以国债作为抵押从另一家银行换取短期贷款。
规模的激增尽显银行业的无度。幸而央行在开辟一条市场化路径,即通过引导银行间市场的贷款利息,达到影响整个经济信贷成本的目的。
近期流动性缘何紧张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说,眼前的流动性紧张局面说明形势已经超出了央行的控制,周四7天期回购利率升至28%的历史最高水平,引发了包括一家主要银行违约乃至央行秘密向市场注资的诸多传言(央行随后否认向市场投放了资金)。
是什么导致了眼前的流动性危机?需求方面,纳税季节来临以及6月初端午节假期加大了现金需求。银行在年中报告前需要额外资金来满足存贷款比例的监管要求也是因素之一。
资金供给方面,外汇流入规模大幅放缓。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5月份结售汇顺差为人民币660亿元,低于今年前四个月3770亿元的平均水平。市场内的违约传闻更加剧了对手风险,让银行更加惜贷。
信贷与坏账的相关性
之前亦有临时性因素,但未造成这么严重的利率飙升问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过度膨胀的金融体系为其一。2012年,中国信贷与GDP的比重达到180%,高于2008年的123%。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放缓,增加的这部分贷款很可能最终成为坏账。这迫使银行更主动地向货币市场寻找资金来应付日常业务。
此外,理财产品的快速扩张也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截至2012年底,理财产品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人民币7.1万亿元。
对银行来说,理财产品的麻烦就在于其管理的资产一般期限较长,与其对应的债务的短期特征不匹配。据惠誉21日报告称,在6月份的最后10天里,将有超过人民币1.5万亿元的理财产品到期。
央行的可选项
面对近期的流动性危机,央行是不是束手无策呢?答案是否定的,但央行暂时地选择了袖手旁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一百天来的政策信号显示,新一届政府倾向于银行自行解决问题,即“盘活存量”。
事实上,央行有很多可选项握在手中。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高达人民币19万亿元,若将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就可以释放出将近5000亿元的人民币资金,从而压低市场利率。
它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资金投放。尽管央行已经采取了这一举措,但由于投放量太小,难以产生实效,过去三周净投放金额只有人民币2800亿元。
上周五有传闻说,央行虽然没有直接干预,但指示大型银行向小型银行贷款。一般来说,大型银行都有多余资金,而小银行普遍资金不足。这也许正是上周五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从周四11.6%降至9.3%的原因所在。
央行最终会放水么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针对央行此项公告,分析师普遍表示,央行或将继续控制资金入市,以减少影子银行信贷的大幅增长。
不过,华尔街日报引述哈佛大学专门研究金融危机问题的经济学家Kenneth Rogoff观点,央行也可能认为,如果信贷收缩过猛,可以随时开闸放水。来自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昨日观点是,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本周银行体系流动性还会增加。
央视昨日晚间另援引央行说法,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足,目前,银行间市场利率进一步回落,商业银行备付金充裕。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央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