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揽储混战叠加流动性紧张 银行"资金焦虑"压力大

2013年06月24日 10:34   来源:金融时报   

  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存款增长乏力、波动显著,导致银行头寸起伏加大,对同业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上升。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有效的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判断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承受突发风险的能力更低。

  一家外资评级机构认为,从事大量表外活动以及理财产品发行的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有限,而流动性稀缺肯定会让他们陷入困境,从而对他们的交易对手及更广泛的经济造成伤害。

  揽储大战年中再起硝烟。除传统的揽储手段外,多家银行近期纷纷抛出更具吸引力的揽储产品,诸如定制理财、“超级网银”资金自动归集以及发售特别理财产品挖角行外资金成为吸收存款的最新“利器”。

  正是由于存款冲量,导致“冲时点”现象屡禁不止。据消息人士透露的6月存贷款数据显示,存贷比指标今年年中或将面临更大程度的考验,业内专家呼吁采取更全面的银行流动性考核体系。

  年中的揽储大战恰逢市场整体短期流动性收紧,对银行下一阶段经营管理形成更大压力。

  揽储混战硝烟再起

  今年的揽储大战依然战况激烈。虽然银监会已将返点、回赠等方式揽储定性为“变相高息揽储”,并严加限制。央行也曾发布过《严格禁止高息揽存、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的通知》,指明各金融机构(包括邮政储蓄机构)严禁擅自提高利率或以手续费、协储代办费、吸储奖、有奖储蓄、介绍费、赠送实物等名目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然而每到考核时点临近,违规揽储仍难绝迹。

  多家银行还纷纷抛出手段更为隐蔽的诱人理财产品。

  记者对比某国有大行今年以来发行的各款理财产品发现,年初以来该行各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维持在4%以下,临近5月底,该行将多款30天期左右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上调,收益率基本在4%以上。

  一种名为“定制理财”的产品在中小银行间悄然走红。据了解,这种产品主要目标是规避监管部门“高息揽储”禁令,通过为储户“定制”理财产品,以储蓄风险获得理财产品的收益。如某股份制银行对于存款量在300万元以上客户,银行可根据客户存款期限、数额等约定收益,制定理财产品。存款到期后,银行就按照协议兑现收益。一般情况,定制产品收益率会比公开发行的产品高0.2个百分点左右。

  行外资金成为资金挖角的主要对象,部分银行通过向行外资金定向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方式,拓展存款资源。如某国有大行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就直接标明“行外资金比例越高,收益率可以适当上浮”。

  “超级网银”资金自动归集业务,在年中揽储大战中被寄予厚望。

  最近,广发银行推出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客户只能用从其他银行归集过来的资金购买,不能用原有广发银行账户资金认购,揽存目的显而易见。无独有偶,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竞相推出资金归集专属理财产品。为防止资金流出,多家大型银行相继对资金归集业务提高门槛,或限制开放范围或限制归集金额,通过设置障碍积极防御资金流失。

  “给你一张全行的报表,看看昨天我们的排名,梦中会突然惊醒,我还要拉存款;再避不开那样的场合,喝醉都会红着脸坚持,虽然会经常担心,我依然要存款……”一首名为《因为存款》的歌曲在网络上不胫而走,歌词虽然调侃,但一定程度上确实是银行“激战”储蓄的真实反映。

  冲时点屡禁不止

  存款季末、月末“冲时点”源于金融机构季末考核,而满足贷存比监管达标是存款冲量的重要目标之一。

  虽然一季度银行业整体贷存比指标为64.68%,但16家上市银行中,有5家银行的存贷比已超过70%,且5家银行中,有2家国有大行和3家股份制银行,这也表明,面临存贷比考验的不仅仅是中小银行,大型国有银行也在所难免。

  而据消息人士透露的6月存贷款数据显示,存贷比指标年中或将面临更大程度的考验。据透露,6月1日至9日,工、农、中、建四大行贷款发放量总计2170亿元,已超过四大行5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2080亿元,然而在信贷井喷的同时,存款状况却不乐观,6月1日至9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1400亿元,存贷比达标面临较大压力。因此不难理解,各家金融机构在年中要使出浑身解数全力揽储。

  值得关注的是,存款“季末冲高、季后回落”的“冲时点”现象已成常态。

  央行最近发布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季末月份平均增加2.3万亿元,而季初月份平均减少5115亿元。

  以东部地区为例,3月份、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新增存款分别达到1.9万亿元、1.8万亿元、1.3万亿元和1.5万亿元,而1月份、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则分别减少9932亿元、6025亿元、6575亿元和3888亿元。

  存款波动性越大,反映出拉存款冲量战况越惨烈,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形成巨大冲击。

  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存款增长乏力、波动显著,导致银行头寸起伏加大,对同业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上升。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有效的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判断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承受突发风险的能力更低。

  面对上述状况,不少业内专家建议取消季末存贷比考核标准,取而代之以更全面的银行流动性考核体系,包括超额备付金率、流动性比率等。

  “存贷比考核机制不改变,银行季末‘冲时点’的情况就不会转变。而在国外是没有存贷比考核的,银行资金来源更多样化,贷款不依赖于存款的多少,只要能保证足够的流动性就不会有风险。”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资金面持续紧张

  尴尬的是,今年年中的揽储大战恰逢近年罕见的流动性高度紧张,单体机构的揽储压力与整个银行业体系流动性收紧叠加,使得“资金焦虑”在各层面均有体现。

  受外汇占款明显下滑、限制非标债权比重、规范商业银行表外资产等因素影响,5月下旬以来,银行间市场出现了近年罕见的资金面高度紧绷状况。如反映资金面松紧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两周来连续上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亿元债券以及第四期记账式国债双双流标,资金紧张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在5月20日以来的短短20个交易日中,银行间市场1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有多达11个交易日运行在4%以上,其中6个交易日突破6%;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共计18个交易日运行在4%以上,突破6%的交易日也有6个,一线交易员普遍反映“借钱很难”,市场短期流动性收紧叠加部分银行头寸紧张,业内专家据此认为,这将对下一阶段银行运营形成更大压力。

  “从事大量表外活动以及理财产品发行的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有限,而流动性稀缺肯定会让它们陷入困境,从而对他们的交易对手及更广泛的经济造成伤害。”一家外资评级机构认为。 周萃


(责任编辑:康博)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