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有的银行似乎被所谓“钱荒”逼得急了眼。
“我行特别追加两款72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昨天一早,笔者熟识的一位银行高管发来这样一条短信。是什么让这位多年不在销售一线的高管,也不得不四处兜售自家的理财产品?又是什么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月初还徘徊在4%以下,现在突然飙升近一倍?电话那头传来尴尬一笑:“确实资金吃紧,见谅。”
资金怎么可能吃紧?这与央行的数据似乎大相径庭。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99.31万亿元,逼近百万亿元大关;广义货币(M2)余额更是达到104.21万亿元。
原因就在于,海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资本市场里“转悠”,金融系统内部杠杆率不断放大,大量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获取利润,风险不断积聚,现在监管部门和外围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有的银行就资金紧张了。
设立“影子银行”,避开监管;不考虑实际承受力,大量放贷……过去几年里,某些银行像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躺着吃利差”,而每当遇到资金短缺就向央行“哭穷”,等待政府出手救市。
这一次“哭穷”恐怕是行不通了,央行对所谓“钱荒”似乎无动于衷,既没有说放松银根、降准降息,更没有说启动印钞机、增加货币投入,而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点。
大潮退去,方知谁在裸泳。在所谓“钱荒”背后,银行要做的不是动辄指望政府救市,而是认真思考该把钱投向何处,思考如何使自己的资产更健康、更稳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