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荒”怎么会突然敲门
shibor,这个如一项秘而不闻的贵族运动般、略带神秘的专业金融术语缩写,本周突然红遍整个投资市场,几乎每个投资者,都在“隐约地耳语”这个以往只被银行资金交易员和金融机构固定收益部门员工所时时关注的词语。
本周,尤其是6月20日,是个值得金融市场刻骨铭心记忆的日子。这个日子,以“内忧外患”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在外,伯南克几乎宣布了对QE的“死缓判决”,美国和欧洲、亚洲等全部股市暴跌,纽约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跌幅分别达到6%和8%以上,大宗商品则同步狂泻,在内,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即shibor狂升至完全令资金交易员“神经错乱”的30个点以上,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同业市场不计成本地疯狂买入资金,同时A股指数大跌59点,并且指数运行日内几乎没有任何稍有力度的反弹,市场紧张的神经已达极致。到周五,在市场传闻几大行压低价格进行资金互相交易和监管部门紧急窗口指导的消息刺激下,shibor迅速回落,隔夜和基准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回落300多个基点,达9个点以下,但到股市收盘前的半个小时又大幅上升至15点。说句玩笑话,今后银行招聘资金交易员必须严格体检,只有心脏功能异常强劲者方能入围。
面对这种情形,各种消息和评论在快速传播,有说几大股份制银行甚至包括一家大行资金头寸拆借到期违约的,有说月初银行补缴存款准备金和月中上缴企业所得税导致资金突然紧绷的,不一而足。资金紧张是全市场都知道的,6月底是银行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半年末大考时刻,又面临13万亿银行理财产品有相当部分到期兑付,可是这些情况并非是今年6月底才有,何以资金竟然会紧张到如此地步呢?
关键在于监管部门的姿态。对于市场尤其是同业市场资金如此异常的局面,央行对此十分淡定,不但没有启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反而在18日继续发行20亿定向央票。“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突然完全缺位,令市场担忧情绪瞬间到达顶点。
我们认为,央行的这一姿态,很可能是反映了决策部门对市场融资状况的容忍程度的拐点正在到来。在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概念中,银行信贷总量是受到极其严格的监管的,按照新的监管标准,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覆盖率、流动性和杠杆率等指标上是不能逾越分毫的,再加上审慎监管和银行系统重要性原则,可以说银行信贷总量,也就是俗称的银行表内业务,是没有多少腾挪空间的,因此,在资本约束和金融脱媒(资金的体外循环)的共同压力下,受利益驱使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就在表外业务上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大量委托贷款、委托理财、信托贷款等绕过监管红线,流入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而自去年开启的资本市场创新又使得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加入到这一杠杆放大洪流中,至此,表外融资总量经过爆炸式增长,已接近银行信贷总量,据估算达到近49万亿的天文数字。这是监管部门所很难接受的。因此,对于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拆借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央行以沉默姿态应对,其中不乏包含了对操作风格过于激进的机构给予警告的成分。
而监管部门的深层次用意还远远不尽于此。我们知道,以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类存款业务,以其相对较高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平衡而深受风险厌恶风格的投资者欢迎。很多这类产品在市场上遭到哄抢甚至是“秒杀”的。说明民间资金极其充裕,且由于国内股市的长期疲弱和房地产投资受到的政策性限制,这类充裕的民间资金只能流向这些产品。
这些资金即为表外融资业务的资金来源。但是,在理论上,这些理财和信托产品不是存款,它是有风险的。国内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几乎从未发生过违约,及项目抵押质押和担保的充足性,以及金融机构出于声誉考虑的事实上的兜底保证,使得投资者对这些产品的风险性几乎没有任何疑虑。但问题是,如果经济周期进入明显的结构化缓慢增长甚至是衰退时期,那么依靠收益期限错配及杠杆放大来获得高收益的理财和信托产品,很可能将面临系统性风险爆发的侵蚀。而一旦发生此类情形,最后唯一能出面收拾局面的既不会是金融机构,也不会是地方政府,而只能是中央政府。理由很简单,金融机构的自身充足率弹性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弹性目前都已经绷紧到最高程度,没有空间和余力应付任何系统性风险。因此,资金荒的深层缘由已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个别金融机构在特定的时点依据以往的经验,在监管部门最后不会放任不管的幻想支配下,在同业市场上无所顾忌地推高业务交易量,导致局部头寸回转平衡坍塌,并使得由此产生的交易链条断裂和恐慌性心理蔓延的结果。
因此,市场表面上的资金充裕,丝毫无助于解决此轮资金荒。由于资金投向的总体低效性,货币空转十分严重,也就是说,天文数字的货币供应没有充分进入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并形成正常和匀速的货币流通速度循环。鉴于最高决策部门“着眼于信贷存量”的解决问题的角度,就不能对7月中旬之前的市场资金紧张状况保持过于乐观的态度。
作为投资者,对于高风险的证券市场,继续降低配置组合比例,以静观为主,同时,在市场继续出现恐慌性暴跌行情时应该敢于有所作为。
而对理财和信托产品则总体应保持平静,应正确认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并没有出现流动性危机,而更多是监管部门出于风险预警考虑而做出的主动政策调整。
真正下跌空间巨大的则是黄金贵金属和大宗商品,它们是全球市场刚刚徐徐拉开序幕的去杠杆化运行过程中,将被推上祭台的供品。(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