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财经评论员)
在资金“旱情”持续不见缓解的背景下,央行仍坚持持续收紧流动性的态度,显示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此前保证资金面稳中偏松以支持经济增长,转向适度回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以实现控制社会融资规模过快增长等目标。
事实上,从5月下旬至今,央行主动微调货币政策的倾向明显,虽然银行间资金面一度极度紧张,隔夜SHIBOR利率曾在6月20日暴涨至13.4440%,但央行似乎并不着意于在数量上放松对货币的管控。市场人士认为,央行操作所体现出来的政策信号已经十分明显,那就是政府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度已经大幅提升,注意力集中于对经济中结构性矛盾的调整和改革,因此短期内不会因为经济放缓就轻易进行政策刺激。对于中国央行而言,货币政策需要与经济增长政策相配合。
近期,决策层的表态很有意味。中国经济增长疲弱,在第二季中国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增加的背景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河北主持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表示,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和经济内生活力、释放消费和民间投资潜力。
可以相信,李克强强调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意味着货币政策部门不会采取加大货币增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不太可能有扩张的空间。如果这个判断是合理的,意味着中国央行可能仍然会维持中性偏紧的政策,因为目前M2的增速高于13%的目标已经不小了。
但也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境外资本流入的减缓,货币政策已被动偏紧,激发存量货币活性无法在短期内对资金面起到补充作用,如果政策无法有效放松,经济仍将面临风险。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和实现“激活货币信贷存量”的政策意图呢?显然,就是要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放开市场,推动市场改革,只有让各种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比较自由地投向市场,尤其是投向实体经济,才能提高资金效率,避免那种用宽松政策来刺激增长的老路。
总而言之,近期一系列信号显示中国央行已经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不过,并非市场所预期的大幅放松,而是在数量上加强对流动性的管控。用专家的话说,央行目前的动作,与决策层放任经济减速、加快经济转型的逻辑保持一致。如果经济进一步减速不发生,央行可能维持目前的政策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