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内,两度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总理的货币政策新思路呼之欲出。
受到“震荡”的市场接下来最关心的是,央行会怎么做?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调整存量信贷资产结构、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与发展非信贷融资或是激活存量的主要手段。”
首先,对存量信贷资产结构进行调整。“过去一些资金可能流向了不支持的领域,以后应让更多资金流向国家政策导向的产业。”连平称。
从已经公布的信贷数据看: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的贷款并不多。在通常被视作衡量实体贷款走向的公司中长期贷款数据上,其在总融资额中的占比近两年持续下降。该数据2011年3月末为58.9%,而截止到今年5月底,已经下降到了52.6%。而1~5月份,新增公司类中长期贷款也在逐月下降。
融资成本高企,成为阻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瓶颈。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
“这其中98%是债务融资,增加的部分也是高价债务。”业内专家钮文新日前撰文指出,这样的融资是不可持续的。
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比上月少576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24亿元。但从融资方式看,尽管社会融资总规模同比有所上升,但商业银行的贷款却没有正向贡献。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674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
在一份央行近期召开信贷形势会议的纪要中显示:6月前10天全国新增贷款中70%以上是票据。
浙商证券宏观分析师郭磊认为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信用体系没有形成,大企业之外,大量中小企业很难直接拿到信贷,大量民间资金也没有直接投资渠道,信托贷款上半年来一直走高就是例证。这种投融资渠道不畅的结果是资金成本比较高。
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可以解读监管层就此规定了未来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
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称,今年要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存量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三农、小微企业、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信贷支持。
“银行信贷资产量很大,收回来再放还是信贷,但如果将部分资产通过证券化形式打包卖掉,这样信贷资金就腾出来,可以继续发放贷款,也就激活了。”连平看来,银行资产证券化未来发展空间大。
有专家称,我国目前有67.2万亿元银行信贷资产,如果能将其中的5%进行证券化,就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小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压力,减小其不断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带来的溢出效应。
“非信贷融资跟银行信贷融资也有一定关系,非信贷融资是基础,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的补充。如果发展好非信贷融资,可以增加整个货币供应。”连平表示。
“激活货币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几个方向。”郭磊表示,理顺一直以来很棘手的融资平台问题,让新增资金不再卷入到还本付息,而是投入到新的实体投资中;改变投融资方式,减少渠道成本,让资金从居民到企业之间不再有那么多食利环节;最后是通过货币政策操作,降低银行间和实体经济资金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