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重因素叠加加剧“钱荒” 银行爆发“抢钱大战”

2013年06月22日 08:32   来源:人民日报   邓中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临近年中,各银行普遍加大吸储力度,利率上浮、存款送礼物等手段层出不穷。专家指出,由于年中考核、外汇占款萎缩、货币政策呈现收紧意向等多方面原因的叠加,银行对存款的需求比以往更为强烈。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的银行业亟须摆脱过度依赖利差的现状,寻求更多元的增长方式。

  银行爆发“抢钱大战”

  “一个月以前预期年化收益率能到4.5%的理财一出来就会被抢光,现在连建行的保本理财产品都能到5.4%,我们没到5%的理财产品根本就卖不动。”在天津市河西区某城商行,大堂经理坦言,近日几家大银行的“抢钱行为”令他们的客户流失了不少。

  理财产品向来是银行维护客户、吸引存款的“杀招”。数据显示,5月以来,1至3个月期限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直保持增长态势;进入6月,许多预期年化收益率长期徘徊在4%左右的银行理财,也芝麻开花节节高,纷纷“坐5观6”。

  理财产品绝非唯一的战场。

  记者走访发现,临近年中,许多银行都全力投入“抢钱大战”。在光大银行天津围堤道支行,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10万块钱存一年,不仅利率上升到顶,还可以送4袋10斤装的大米;浦发银行天津某支行的客户经理则表示,新客户5万块钱存半年以上,就可以送一个5件套的微波炉瓷碗。

  多重因素叠加加剧“钱荒”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季末月份平均增加2.3万亿元,而季初月份平均减少5115亿元。在存贷比考核的影响下,每逢关键时点,银行往往会来一场“抢钱风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存贷比的考核既有日均考核也有季末的时点考核,这两种考核都很重要。年初放贷款太多的银行,为了贷款比存款不超过75%,就必须把分母做大,即多吸引存款。

  专家表示,今年年中的“抢钱大战”,除了应对时点考核,还有存款准备金上缴日临近、外汇占款下降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据了解,今年前四个月,我国新增外汇占款分别为6836.6亿元、2954.3亿元、2363亿元、2943.5亿元,5月则骤降至668.62亿元,这在银行“缺钱”的当口,无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在端午节前后,由于提现压力增大等原因,隔夜拆借利率即大幅飙升,6月6日,隔夜拆借利率上升至5.98%,在6月8日已达到9.581%。持续紧张的资金面不仅未盼来央行的“放水”,反而盼来央行发放20亿央票回收流动性的公告。而随着“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政策的出台,各银行也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5月初,隔夜拆借利率尚在2%、3%左右,6月18日,隔夜拆借利率达到5.596%,而到6月20日,已上升到令人瞠目的13%,比6%左右的商业贷款利率还高出一倍。

  银行缘何“见钱眼开”

  根据上市银行季报,一季度上市银行利润总额首次超过3000亿元,16家上市银行占了A股2400余家上市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总额的50%以上。一向“站着挣钱”的银行缘何会如此“见钱眼开”?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认为,我国对银行实行“贷款规模”控制,本年度完成的“贷款规模”对第二年的“贷款规模”有重要影响,一般是把前一年的贷款总量乘以一个系数,作为新增的贷款规模。而在“时点存贷比”“日均存贷比”考核的压力下,银行只有先把存款做大,才能把贷款做起来。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指出,银行重视存款、积极竞争是一个好现象,但过度依赖存款则表现出了行业发展的弊端。目前我国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利差,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展,这部分收入会逐渐萎缩,银行亟须扩大中间业务,寻求多元化的增长方式,摆脱“野蛮发展”的现状。

  (据新华社天津6月21日电 记者邓中豪)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同业拆借风波敲响银行警钟    2013年06月22日
  • ·银行长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倒挂    2013年06月22日
  • ·银行间市场 拉响流动性警报    2013年06月2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