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是倚靠平台准入限制而进行垄断式经营。尤其是公募基金行业,在过去经历的15年的发展之中,每逢遭遇行业困境,监管层随即通过颁发更多牌照的模式刺激增长,包括给予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的管理资格、专户业务、QDII业务等,来撬动行业新的赢利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直到基金子公司“全能业务”链条的出台,行业的发展与政策红利戚戚相关。
6月1日之后,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开始实施,伴随着公募行业诸多新业务的打开,“迟到”的市场竞争被引入,这一点带给市场的联想,显然要比诸多新业务开闸带来的大得多。
日前,北京某基金公司高管受访时坦言,传统公募基金“一窝蜂”的介入新开辟的领域并不见得是好事,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显然更值得我们反思,“相反,一个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无论是股权激励也好,还是高薪高酬也好,都很难师出有名。”
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的藩篱被打破,并非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迷局出口 日前,东方基金一位管理层人士受访时坦言,认为下一步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股票投资能力。
东方基金一直是著名的“黑马基金”培养基地,近年来旗下知名基金经理付勇、庞飒等,都曾是名动一时的人物,但又纷纷挂靴出走,折射了一家基金公司在打造权益类投资核心品牌上的努力和无奈。
人员流失一直是公募基金行业的瓶颈之一,由于在以往的发展模式中,基金业务往往过重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往往对于一家基金公司的整体经营构成较大的冲击。
6月1日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公募领域,这种情况显然会愈演愈烈。
对此,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希望通过提升研究员的水平稳定个别基金经理离职可能给基金业绩造成的冲击,其中一个关键是对研究员的成绩做出更为细化的量化考核,对优秀研究员的激励水平甚至高过基金经理。以往基金公司的激励模式往往使得基金经理名利双收,反而使得基金经理的影响力被过度放大,导致基金业务因为人员变动遭遇冲击。
与东方基金目前思路相似的还有民生加银基金,该公司研究部总监于善辉认为,基于目前公司对下半年市场的预判,该公司下半年将主要经营权益类产品。主要是因为经过实地调研,该公司目前看好家电、TMT和LED照明等行业的复苏情况。
作为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民生加银从事固定收益拥有天然的优势,对于权益类的投入,或许也包含该公司对于未来竞争格局的预判。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藩篱被拆除,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走入本不熟悉的领域。北京另一家以权益类投资为主的基金公司,在专户业务中引入期货类业务。而另一家以量化基金为主的公司,则开始重点打造固定收益品牌。
不同于东方基金和民生加银等基金公司,日前,北京另一家基金公司高管指出,目前多数基金公司主打固定收益类基金,这与国内投融资环境转型有关。下一步,国内股市和债市融资投资比例与海外发达市场的差异会逐渐抚平,固定收益市场蕴藏巨大的投资空间。
本报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一些次新基金公司将眼光聚焦在工具类产品和创新性工具类产品上,譬如目前一家公司正在发行一款分级指数型基金。“这一类产品比较受机构欢迎,而且对基金公司的品牌起码不会构成冲击。”该公司一位高管指出。这一说法,也将目前新基金公司经营上的战战兢兢的状态展现得一览无遗。
定位分歧 新基金公司从事工具类产品的开发,最大的冲击在于,新基金法实施之后,工具类产品的主要客户群体将可以单独研究开发类似的产品。
今年年初,北京某阳光私募基金高管受访时预测,首先,保险资管从事公募业务开闸,将对公募基金行业工具化产品的经营构成严重的冲击。在此之前,险资是基金公司工具化产品的主要客户。
其次,年内公募投研人才动荡将加剧,公募基金投研人员将掀起一波“奔私”潮流。第三,通道业务与主动管理不同,极容易引发价格战。
后两个预测已经慢慢开始出现,第一个预测的影响可能会在保险资管公募业务开展而逐渐产生变化。据一家大型险资公募业务筹备人员的说法,该公司将利用已有的销售团队优势,设计推出专门针对各风险群体的产品。传统公募基金的产品由于缺乏独立销售渠道,而无法直接对接客户,在这一项中,传统公募无论与商业银行,还是保险、券商相比都存在劣势。
除了以险资为代表的机构客户可能出现流失,前期多家基金公司“盯上”的券商保证金账户也面临一样的竞争格局。日前,
招商证券发行的一款专门针对保证金市场的大集合产品,“绑定”证券开户业务同时发行。通过这款产品,投资人可以实现证券账户保证金的固定收益投资,而且通过T+1的设置,与公募基金目前已经推出的类似产品并无实质上的差别。
券商机构公募业务开闸之后,这一类产品的目标群体将覆盖到全部中小散户,传统公募基金公司插足这一市场显然并非易事。
上述基金公司高管指出,下一步基金公司将分为三种,一类是通道类的基金公司,一类是平台类的基金公司,还有一类专业竞争力的基金公司。这一说法与此前华夏基金创始人范勇宏受访时的说法颇为相似。
从目前的基金格局来看,银行系基金公司搭建通道类平台具备天然优势,大型基金公司则可以通过产品线的丰富构建平台类的基金公司,中小型基金公司则需要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逻辑看似简单,不过目前多数大中型基金公司仍然将发展目标定位“平台类”基金公司。三类格局形成之前,竞争与淘汰可能势在难免。
个别的小基金公司,由于人员变更频繁,以及投研和产品设计经验有限,下一步面临的竞争格局可能会更加艰难。
尽管如此,在金融混业竞争格局发轫之后,公募基金管理机构与股东机构的互动增加,目前一些机构的背景资源,或将是传统公募基金获得新竞争力的抓手。
混业竞争格局 国内金融市场对于混业竞争的并非无经验可寻。
截至目前,包括中信、平安和中银等通过控股关系形成的混业经营平台已经搭建完成,不过在此之前,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在同一金融控股下,往往只是依托股东方或同一股东关联人的销售平台和客户资源,在经营上由于业务隔离的考虑,与股东方的经营很难达到“错位搭配”。
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学习。上述基金公司高管受访时特意提到当年的德隆模式,“当年的德隆将控股的金融机构股权多数托管在友联旗下,利用旗下几百名销售人员网罗的销售渠道,推广旗下由各家金融机构设计的各类资管产品。与此同时,旗下不同金融机构推出具备不同投向的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人。”
与此同时,德隆旗下的销售团队被要求深入客户群中,对客户的需求了如指掌,并为德隆旗下各家金融机构的全部资管类产品进行服务。
“混业带来的将是各家机构更为细致的优势竞争,而非产生一大批全能的机构投资人。”上述人士指出。
伴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证监会已经允诺放宽“一参一控”的限制,这将使得一个金融集团可以有多个团队从事公募业务。如果多个公募团队从事同质化的业务,在跑马圈地的时代尚存优势,在市场化竞争逐渐打开的背景下,这无疑是在“浪费资源”。
“如何为客户实施梯队的服务,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日前,北京某券商系基金公司高管指出,这家公司的股东目前具备券商、租赁和基金等多业务牌照,公募基金资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在集团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果混业平台的经营下一步走向“集团化”的竞争,同一集团旗下的资管类产品如何进行风险隔离和防止利益输送,仍然需要监管层做出细致的考量。
除此之外,由于基金公司子公司的业务范围大增,包括信托系和券商系的基金公司子公司通道,将在各大金融集团内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新华信托为例,据消息人士透露,该公司已经将现有的通道业务嫁接到新华基金子公司旗下。
新《基金法》带来的并非全是机会,新的竞争环境无疑将导致格局未定,变数丛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