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弃公投私”潮涌 公募基金面临人才流失窘境

2013年06月03日 13: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6月1日起正式实施,私募基金可以发行公募基金产品。基金新政对阳光私募敞开大门,也给“奔私”的基金经理们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近八成基金经理投奔私募使得公募基金大量“失血” ,究竟该如何留住人才是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公募现状:近八成基金经理奔私募

    据媒体报道, 2007年大牛市成为基金经理奔私的催化剂,5月10日,原长盛成长基金经理田荣华离职后创立深圳武当;5月25日原工银价值基金经理江晖离职,创办星石投资;6月14日,原富国天瑞、富国天源基金经理徐大成离职,创办上海博颐投资;6月28日,常昊离任光大量化,和石波创建尚雅投资;7月20日,原嘉实主题基金经理王贵文和基金丰和基金经理赵军双双离职,分别创办上海隆圣投资和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月9日吕俊离开上投摩根后创办上海从容投资;8月16日,石波离职华夏回报和华夏回报二号基金经理,创办上海尚雅投资;8月28日,原鹏华成长基金经理易贵海离职加盟深圳武当资产。

    2008年至今,以华夏基金为例,直接从该公司走出的私募大佬包括石波、孙建冬、王亚伟、张益弛和杨爱斌。嘉实基金则先后有赵军等四位基金经理流向私募,易方达基金则走出了梁文涛和江作良。南方基金则走出了谢爱龙,五巨头公司均有基金经理流向私募阵营。其他大型公司中,上投摩根、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融通基金、招商基金等也走出了多位如今在私募界声名赫赫的基金经理。

    据Wind资讯对基金经理离职后有明确去向的统计显示,纳入统计的90位离职基金经理中,投奔私募的达到69位,占比77%。其余21位基金经理投奔了券商资管。而这仅仅是不完全统计,众多基金经理在离职后暂无公开消息。保守估计,近10年来从公募流失的基金经理和投资高管应该在100位以上。

    “弃公投私”真因:私募三大优势挖角公募

    公募基金人才不断涌向私募,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是基于股权的新利益格局。受限于此前的法律法规,公募基金业难以对管理层和核心人才进行股权激励,而今,虽然法律上已无障碍,但既有利益格局的固化,致使股权激励至今尚无实质性进展。反观私募基金,从其诞生之日起,在股权激励上便无法律障碍,“弃公奔私”的诸多大佬们自己便手握私募基金股权,更无股权激励之忧。很显然,缺乏股权激励的公募基金业,在个人利益分配上的诱惑力是远远不及私募基金业,更何况,历史原因造成的基金公司错综复杂的股东关系,是令这些核心人才们最头疼的地方,相较之下私募基金业的关系则要简单的多。

    其次,私募基金运作的灵活性也是吸引公募基金业众多人才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公募基金业的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私募基金无论是在产品发行及创新、投资管理及资本运作,还是费用收取及分配等方面,都有很强的自主性,受到行政方面的干扰很少。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灵活性还体现于其身处监管的模糊地带,除了受政策变化的影响外,其实际运行过程较少受到直接监管,具有较强的“隐秘性”,这也是公募基金业所不能及的。而对于在资本市场中长袖善舞的诸多大佬们来说,灵活自主却又能保持相对隐秘的私募投资,显然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另外,相较于公募基金业着力于服务广大“散户”,私募基金的客户则集中于高净值人群,这意味着高附加值的产生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是吸引诸多公募基金大佬们纷纷“弃公奔私”的重要原因。在公募基金业历经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许多业内人士都意识到,依靠普通投资者实现规模扩张的道路几乎走到了尽头,未来的财富管理行业将更多聚焦于高净值客户的争夺中,依赖管理费靠天吃饭的格局也将被更加灵活多变的服务模式所取代,而私募基金的各种特性,显然在这场争夺战中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

    公募基金那什么留住人才?股权激励“胎动”

    6月1日,新基金法正式实施,公募业务向各类机构放开,公募基金公司现有资管人才正是各机构人才争夺战中的主要目标。在薪酬标准触及天花板,升迁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去留的背景下,如何留住人才,成为公募基金公司股东和管理层更为严峻的课题。

    据悉,新基金法降低了基金公司主要股东门槛、放开了股权激励,允许专业人士担任主要股东。“目前监管层鼓励基金公司上市,上市就意味着股权激励问题能得到解决。一个好的资产管理公司不能总是当人才的‘黄埔军校’,只有解决股权激励问题,才能有效缓解基金管理行业优秀人才流失问题。”某基金首席分析师指出。

    而目前公募基金行业股权激励已然“胎动”。近日,有消息称,富国基金总经理窦玉明将加盟中欧基金,其中中欧股东方承诺的股权激励成为关键因素。万家基金率先通过子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则成为基金公司激励创新的另一种模式。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