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月份经济数据近日陆续出炉,无论投资、消费,还是工业的同比增速都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特别是支撑中国经济回暖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回调。
考虑到今年以来投资增速下降或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纷纷公布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全国加总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0万亿元。但是,笔者看来,这些投资如果付诸实践,可能会让目前已经很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更趋恶化,并且加重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事实上,地方政府一以贯之地对扩大投资保持高昂热情,固然有经济增速下降的压力逼迫,可是,这种由政府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看似见效快,却会造成经济结构的日趋僵化,能够得益于此的大都是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则日趋边缘化,经济增速下降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营企业在承受。
因此,要推动经济复苏,最需要做的功课并不是继续利用政府的力量追加投资项目,而是要释放出更多的市场活力,让民营资本能够焕发出生机。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的是政府削权,减少对经济运行的操控,也就是按照李克强总理说的,“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面对着政府拥有过多的行政审批权力、市场运行活力减退,国务院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已三次强调简政放权,期望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来向市场释放更多的活力。具体来说,就是让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能够与国有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博弈,不仅要拆除有形的准入门槛,更要拆除无形的“玻璃门”。
经济复苏,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指标的上升,更重要的是让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在这种上升过程中分沾到利益。只有当市场的各种利益主体都能在市场上实现公平竞争,才能让市场表现出充分的活力,经济的复苏乃至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得到保证。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退出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正是为市场建立起这样一个平台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