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依托部际协调机制 央行报告强调债市监管

2013年05月10日 07:07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5月9日晚间,央行发布2013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与此前的季度报告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央行明确了对债券市场发展的思路,而非此前一直笼统提及的“金融市场”发展。

依托部际协调机制 央行报告强调债市监管

    这让人联想到监管层近期对银行间债券市场违规交易的一系列检查整顿,包括中债登公司暂停丙类户开户和下发非金融企业账户买入债券的通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央行在这份《报告》中的“下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将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思路独立成段,并称将“进一步强化托管结算系统、清算系统、统一交易平台和信息库等核心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效率,防范系统性风险。”

    提出债券市场监管措施

    《报告》表示,央行将继续推进债券市场发展,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推动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债券市场发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债券市场规范发展。

    “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是一个场外交易市场,央行强调‘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债券市场,表达了主导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立场。”一位金融机构债券交易部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对企业实体经济的融资供给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数据显示,2013年1~3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17984.2亿元,同比增加25.9%。3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7802.1亿元,同比增加9.4%,较2月份增加57.1%。截至3月底,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7.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6.0万亿元,占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的95.1%。

    央行此次《报告》,还首次提及将加强债券市场监管的措施。“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为依托,着力加强监管协调与配合,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与合力,共同推动市场发展。”

    去年4月,由央行、证监会、发改委三大部门构成的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正式成立。此前,发改委、证监会和央行主管的交易商协会分别监管企业债、公司债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三大类信用债,在交易场所、交易监管等方面长期处于割裂状态。部际协调机制的建立被认为对促进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以及统一规范的监管标准和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近期对‘丙类户’的清理就涉及几个监管部门的行动,未来在市场规范方面,这种联动可能会更多。”上述金融机构人士分析认为。

    央行表示,将强化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强化培育投资者自行识别和承担风险的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提高债券市场国际竞争力。

    下阶段仍需防通胀

    “总体来看,对下一阶段的物价形势还不可盲目乐观,要注意预先防范通胀风险,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央行在上述《报告》中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与上一季度的相比,央行未将“调结构”这一目标纳入其中。

    本周二,央行实施了550亿元28天期限正回购操作,4月份最后一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实现了近十周以来的首次净投放,而5月份首周则实现了罕见的零投放。

    一位商业银行研究部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预计下半年未来物价形势可能仍然走高,央行近期仍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手段调节流动性,而降息或降准暂时还未看到窗口。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2.4%,4月CPI同比涨幅较3月扩大0.3个百分点。

    央行《报告》还指出,在出口、房地产等既有增长引擎动力有所减弱的情况下,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基础设施和国有投资推动。部分企业负债和杠杆水平有所上升,一些地方平台融资渠道更加复杂。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