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依然最赚钱挂钩黄金理财产品转向(4月22日——4月28日)
一周要闻:
一季度10家上市银行不良双升区域、行业特征凸显
摘要:在16家上市银行中,只有农行和北京银行2013年一季度的不良出现双降。而其他14家银行中,除中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了0.04个百分点,建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去年末持平外,另外10家商业银行在一季度的不良呈双升态势。其中中信银行是股份行中不良贷款增量及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快的银行,而招行、浦发、光大、兴业等股份行的不良都出现微增走势。
与此同时,一些银行区域性和行业性的不良问题体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把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贷款作为主要业务的中小银行。交行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一季度已经发生的不良贷款有着非常鲜明的区域、行业、客户特征:江浙区域新增不良贷款额超过全行新增不良贷款总额,其他地区下降;同时,不良贷款大多集中在中小企业和贸易类企业上。
点评:从2011年报就可看出,中国银行业连续多年不良双降的神话已被打破。进入2013年,中国经济首季增长低于市场预期,经济放缓导致的银行资产质量下行风险有增无减。虽然部分银行通过调整资产结构等举措,令一季度净利增长普遍较好,但不良率持续上升的严峻现实,令人不敢掉以轻心。
鉴于不良率上升的银行中,其贷款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银行资产普遍质量下行或许意味着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宏观经济的不容乐观。
银监会“五管齐下”规范理财业务
摘要:银监会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2013年,银监会将重点从五方面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1、启动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尽快研究制定涵盖理财产品研发设计、投资运作、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监管办法和规章,进一步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框架。2、加大对“资金池”等操作行为的现场检查力度。3、严格控制理财资金投向,银行必须充分进行信息披露,“打包还原”基础资产。4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活动的行为监管。5、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点评:被视为银行理财紧箍咒的银监会“8号文”执行近一个月来,市场影响持续发酵。以往五一假期正是短期理财产品火热发售的时期,而今年却陷入了发行量、收益率双降的“低谷”,不得不说明监管政策的立竿见影。目前看来,“8号文”只是一个前奏,在规定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限额后,仍会有进一步系统的监管规范出台。
作为投资者,虽然目前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调低,超短期产品的发行也越来越少,但监管对于产品研发、会计核算、资金投资流向、资金池操作等方面的陆续规范,或将逐步降低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解决投资标的投资期限与产品投资期限不一致等因素导致的“庞氏骗局”。使理财产品各个环节规范运作有章可循,收益率的适当降低换来的是更加安全的投资体验。
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银监会“降旧控新”升级
摘要:4月15日,银监会在下发的《关于加强201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3]10号)(下称“10号文”)中,首次提出要全口径管理融资平台,要求“各银行和各级监管机构均要建立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在内的全口径融资平台负债统计制度”。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采取及时化解到期风险、严格控制总量风险、优化存量贷款结构和建立风险隔离制度的政策措施,推进平台贷款风险管控。同时,按照“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的基本导向,要求各银行法人不得新增平台贷款规模;严把新增贷款准入标准,发放平台贷款时必须满足借款人现金流全覆盖、抵押担保符合现行规定、资产负债率低于80%等约束条件。
点评:平台贷向来是监管层防范风险的重点领域之一,而近两年的监管政策更是逐步升级。“降旧控新”,银监会连续三年下发文件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指导思想并未改变。银监会“10号文”有意把表外负债纳入表内,一方面是方便监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监管层对目前出现的一些地方融资方式所持有的审慎态度。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五大行明年或现405亿资本缺口
摘要:5月2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媒体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近5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达20%,资本消耗年平均增长则高达25.8%,商业银行通过外源性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约1.33万亿元。
他预计,在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平和内源融资比例的前提下,2017年资本缺口累计将达到1.66万亿元;如果利润在现有水平上下降30%,则资本缺口在2014年达3836亿元,在2017年则累计达2.82万亿元。
点评:上市银行的一季报显示,根据银监会新的资本管理办法计算后,除工行一季度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略升外,其他四大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较上年末下降不少。尽管提升盈利能力、内生性补充资本来源充足是监管层和市场都乐于看到的,但对现阶段的商业银行来说,通过外部补充资本或许是成本更低更便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