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如何脱困:不敢轻言说涨就涨
流失率高、招工难,是养老机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据宋海英介绍,由于公立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都有事业编制相对稳定,而民办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保障水平较低,流失率达到40%。
按照市场规律,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缺口较大,工资上涨理所当然。目前,北京市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的工资一般可以达到3000多元每月,如果按照每1个养老护理员照顾5个失能老人来计算,平均摊到每个失能老人身上的费用就高达600元每月。用工成本的快速上涨,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养老机构成本的增加,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在受访中均表示,将会根据成本变化调高入住价格。
上调价格是不是能够真正缓解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压力?现在来谈,似乎为时过早,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很多民办养老机构也显得有些迷茫。
记者在嘉德老年公寓中看到一片尚未完工的毛胚房,里面没有一个工人也没有一台机器在作业。王岩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称,这个本来是二期工程,计划再建300张左右床位,但是由于没有资金,只能暂时搁置,什么时候能够复工需要看什么时候能够有钱。“床位建设补贴我们没有拿到,涨价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今后还怎么建啊。”
面对床位的高空置率,涨价对这些民办的养老院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易说涨就涨的事。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
公立民办不能搞分化社会资源应“雨露均沾”
公立还是民办?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形式泾渭分明。其中,公立养老机构享受着政府在土地、人员、运营等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几乎可以实现零成本运营,而民办养老机构享受到的补贴却微乎其微,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主要力量?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闫青春。
他认为,要想解决养老难题,民办养老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均分社会资源,“雨露均沾”,公立、民办共享,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养老才是出路。
目标任务完成难度大
NBD:按照民政部和发改委之前提出的,养老床位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到2015年要增长到30‰。目前现状怎样,能否完成这个预期目标?
闫青春: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4.3%,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900万人,增加了0.6个百分点,但是整个养老床位的增长数和老年人的增长数却不相匹配。
我们推算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达到2.2亿,要达到这个时候的30‰就是663万张床位,还要增长280万张。从床位建设投入上来看,按照全国统算,东部发达地区养老机构建设一张床位的投入大致是30万~50万元,中部是20万~35万元,西部是8万~20万元。即使取比较低的建设投入数据,按照10万元一张的床位建设费来计算,也还要投进2800亿元才能完成280万张床位的建设目标,一年要900多亿元。
但是,按照目前所能支配的财力、物力,完全靠政府的力量肯定完不成,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如果我们的支持、配套政策跟不上,没有新的制度和办法出台的话,要想完成这样的目标很困难。
NBD: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提得比较多。这两种养老方式,目前情况如何?
闫青春:从社区、居家养老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老年人更多地在家里居住,由社区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照顾。但现实问题是,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乐观,全国的城市社区平均下来,只有30%~40%的社区建设有比较完备的养老机构设施。
至于农村,状况更不好,除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村委会建有一些养老设施外,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的空白点很多,特别是西部边缘地区的农村,估计连10%都不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居家养老都比较困难,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要想完成既定目标,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