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打多少电话、发多少短信,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现在有了智能手机,上网流量忽多忽少,心中没数,一不小心就超支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反映手机上网流量资费不实的问题。对此业内人士提醒,使用智能手机的消费者应防范“山寨机”、恶意软件吸费等消费陷阱。
“就看看小说,看个视频,一天竟用了180M的流量。”在新区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陈小姐给本报打来热线称,2月份最后一天她收到运营商客服发来的短信,告诉她当月剩余流量有70M,可3月第一天再次收到客服短信时,却告之已超出套餐外流量110M,产生额外费用近33元。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她随后去营业厅想打流量清单,但工作人员却告知她,手机流量与通话记录不同,无法打印清单。记者联系本市三大运营商了解到,目前运营商均无法向客户提供流量消费的相关清单。
在天津观典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东光看来,用户之所以对手机流量心中没数,是因为手机应用软件在消耗流量方面很不透明,目前一些手机软件的下载说明中,并没有明确告知用户该软件可能产生的费用和影响,这违反了《消法》消费者享有知情权的规定。
对此,天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魏臻提醒,“山寨机”最有可能产生吸费问题,所以消费者选购手机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有合法入网标识的品牌手机。此外,要订制适合自己的上网流量套餐,随时关注流量使用情况,定期查询话费详单,认真核对收费项目。一旦发现问题,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与运营商协商解决,或向通信管理等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