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腾讯否认微信收费 业内人士:收费无异"卸磨杀驴"

2013年03月19日 09:41   来源:齐鲁晚报   王茂林 实习生 杜文苹

  “即便要支付给运营商费用,腾讯也不会急于收费。因为腾讯现在还在培养微信用户群。微信对于腾讯的意义更在于可以收费的增值业务,这一庞大用户群未来的价值,将远远大于支付费用的成本。”

  近日有消息传出,就如何监管腾讯OTT业务及如何向OTT业务收费,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正与腾讯公司展开谈判,随之而来的微信免费时代或将结束的预测引起关注。腾讯回应称,微信将向用户收费的消息是谣言。

  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正与腾讯公司展开谈判,主要内容是如何监管腾讯的OTT业务,以及如何向OTT业务收费。这似乎意味着,运营商对微信的重视进入了摊牌阶段,分析人士则认为微信免费的时代恐怕要结束了。

  此传言立刻在业内外引起争论。资深媒体人阳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运营商对微信收费,这将是“卸磨杀驴”的行为;互联网专家李易则认为,运营商收“过桥费”的做法合理,欧盟与谷歌就YouTube的谈判就是先例。

  年初公开的数据显示出微信带给运营商传统业务的压力。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去年短信发送量仅仅增长了2.1%,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表明,去年全国运营商的整体短信量同比下降了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甚至下降了5%。

  运营商手持数据通道,微信掌握超过3亿用户的市场优势,因此有观点认为,三大运营商与腾讯各有筹码,这将把双方拉到谈判桌前,寻求协商收费的办法。

  对此,省城电信业内人士表示,“谈判说”目前只是小道消息。不过微信借用运营商数据通道,并分流运营商的短信、话务量,不管是向腾讯收费,还是寻求其他途径,这个问题将来一定要解决。

  同时他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趋势越来越强劲,预计未来流量的价格和收费标准也会重新界定调整。

  就微信免费时代或将结束的市场预言,也有相当一部分市场分析人士持否定态度。“至少短期内可以放心用。”省城另一电信业内人士表示,即便运营商向腾讯收费,把费用转嫁到用户身上也是“因小失大”的做法。

  “即便要支付给运营商费用,腾讯也不会急于收费。因为腾讯现在还在培养微信用户群的规模,微信对于腾讯的意义更在于可以收费的增值业务,这一庞大用户群未来的价值,将远远大于支付费用的成本。”上述人士分析说。

  腾讯微信新闻发言人曾鸣向媒体表示,外界传闻微信要收费的消息是谣言,微信的目标是跟运营商共赢,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给用户,而不是在基础通讯服务上分一杯羹。

  同时,腾讯方面也传达出与运营商携手合作的态度,马化腾表态不做“第四运营商”。

  就微信的“合作”模式,有消息透露,腾讯方面比较看好与香港电信运营商电讯盈科的合作模式,推出8元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微信用户每月支付包月费给电讯盈科,即可不限流量使用包括语音、图片、视频等在内的微信服务。


(责任编辑:慕玲玲)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