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五条”细则尚未出台 房价疯涨买房人焦虑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新“国五条”细则尚未出台 房价疯涨买房人焦虑

2013年03月19日 08:4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庄胜春 张棉棉 陈振玺



    盼政策真正落地市场进入观望时期

    不过,据我爱我家统计,与新政刚出台后的一周相比,近一周来北京新增需求登记量、新增房源登记量,以及新增合同签订量的涨幅明显放缓。

    两会期间,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曾对媒体表态,地方细则出台时间为3月底。

    就此,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述情况是因为“大限临近,一些感觉难以赶上网签的交易双方已经开始考虑延缓或取消交易计划”。

    此外,据链家市场研究部统计,3月1日新政出台后,业主下调价格比较明显,3月以来,降价的日均房源量较2月平均水平上涨3.2倍。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

    张大伟:现在很明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包括南京这些地方,二手房的价格已经明显的在3月中旬,或者说3月10日左右,价格已经停止上涨了。

    可见,所谓的“大限”——也就是政策真正落地的日子,是未来中国房地产走向的又一个关键节点。

    要想看到政策与市场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就差一针催化剂:对细则的进一步解释。而这一针药剂怎么调配,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决心。

    有媒体在昨天上午的报道中引述房地产中介公司的话称,北京市已出台细则,唯一住房视持有年限不同,不同程度的减免20%个税。消息一出,立即在买房者中流传开来,一些人更加焦虑不安。正打算买房的北京市民韦女士:

    韦女士:会觉得这个政策是不是马上就要实行了,然后考虑要不要赶这趟末班车,赶紧买下来。但是又觉得在这个政策不是特别明确的情况下,这么大手笔地买房子,怕以后房价会降下来,觉得不偿失。

    那么,这条信息从何而来?其实,几天前,多位北京的购房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收到一条中介公司发来的类似短信。地产经纪人申先生曾经向购房者转发过这条信息,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向其咨询,他表示这只是转发而已。

    申先生:我知道这个事情,好多人给我发短信了,但这是不靠谱的一件事。政策还没出来,整个北京市都没出来,他们更不会知道了。

    记者接连拨通了报道中涉及的中介公司的电话,对方均表示,没有收到过“国五条细则”的通知。

    链家地产副总裁林倩:我不清楚。这个得问建委,即便是我们得到一些消息,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也不方便这么堂而皇之地跟媒体讲。

    记者随后向北京市住建委求证此事。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办公室人员张晓敏说,他们并没有对外发布与“国五条细则”相关的信息。

    张晓敏:具体的信息我这里没有收到,我们这边我认为会统一发布,不会前期先出一个信息,然后让大家跟着炒。

    记者:现在有没有确定什么时间来发布这个细则,有没有一个计划时间?

    张晓敏:这个得听市政府的统一安排。

    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两会期间曾向本台记者表示:只要国家的要求清晰了,就会尽快保障其在地方落地。

    周岚:我觉得等到国家的要求和细则更清晰之后,可能会更科学,地方就可以结合当地的房地产情况,更有针对性。特别对于关于市场反应比较大的20%的差额部分,可能国家的相关部门需要有一个更清晰的操作细则。

    可见,各地等待的,是一个经过权威解释的细则。有报道称,财政部、住建部、国税总局已基本达成共识,除了继续执行2006年下发的“个人住房满5年且为唯一住房转让所得免征个税”的优惠政策之外,还有望为市场中的刚性需求预留一定空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建议,为避免细则误伤改善性需求,必须在执行过程中动态优化。

    贾康:过去比如你有一套房,把它卖了、再买一套,有一个认定程序,现在能不能援引这个认定程序,对这样的改善性需求有一个可操作、定向的宽松。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在限购政策执行近2年后,受到上涨预期和近期政策变化的刺激,积压的需求已经加速提前释放,到了五六月份,房价就会掉头向下:

    张大伟:20%的个税会增加很多的交易成本,所以市场可能会有一个博弈,特别是其他政策加码的话,房价不跌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在市场的博弈过程中,什么样的政策该加码,什么样的政策该退出,仍都有待观察。有业内专家指出,调控楼市所要下的功夫,也远不仅仅是一个细则那么简单,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的联网、房产税的进一步试点……真下决心、多点开花,才能结出地产调控沉甸甸的果实。

(责任编辑:关婧)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