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镇化要以人为本不能仅仅考虑经济

2013年03月09日 07:31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参加北京团小组讨论。杜德印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发言,并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推进城镇化的几点思路。他提出,城镇化不能以拉动消费作为出发点,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并要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思路1城镇化不只为拉动消费

    杜德印发言时提出,如何能够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律?“我赞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的内容,这里讲到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只是就尊重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杜德印谈到,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不该只为了拉动消费。“比如说,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就增加3万块钱的消费,是当前拉动经济一个重要的动力。我们城镇化是为了拉动消费,是这样一个问题吗?

    还是它是一个客观的结果?而我们的出发点不应该在于此。”

    同时,杜德印谈了推进城镇化的思路,不能盲目铺开引入“中心社区”的概念。杜德印说:“搞中心社区,就是把多少个村的人集中到一个地方去建房,然后把地腾出来置换建设用地,主要是搞房地产。”

    思路2不能脱离农业的现代化

    对于城镇化发展的第三条思路,杜德印认为,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在发展城镇化的同时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两者必须紧密相连。

    杜德印说,中国的城镇化大前提是建立在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前提下,中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的现代化是密切相连的。

    “小镇都是历史上农民在这儿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地方。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抓这些小镇,这些小镇跟农业现代化密切相连的话,它也会有产业,也会使搞农业的农民在这个城镇居住,跟农业的加工、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科技体系相融。人口不多,环境很好,又保留他的村落。如何离开农业现代化,只高举城镇化的旗帜,是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遵循规律。”杜德印说。

    思路3农村城镇化需制度基础

    对于城镇化发展的第三点思考,杜德印认为,中国发展城镇化道路,需建立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基础,同时也应有相应组织基础作为保障。

    “我们的城镇化要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密切相随。如果不跟产业进化,这个城镇化就是现在人口的迁徙。”杜德印指出,中国的农村城镇化有两条道路,第一条路是城市兼并农村的路,第二条路是把农村发展为城市的路。

    “我们现在在走着什么路?什么路都有。所以我们一定要奠定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组织到新型的合作组织当中,或者新型的股份制组织当中。”杜德印举例说,“现在我们的做法是把农民打散,农民只要一散,一个一个人流离失所,到处打工。家里都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在那些地方,为什么政府不去组织村级组织把这些事儿做好?我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组织基础,它是一个长期的发育过程。

    

(责任编辑:毛宇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