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合资基金股权争斗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外方对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子公司态度有所保留,可以理解。“国内的创新步伐以前说是跟国际接轨,现在设子公司这个事情,已经开始‘超越’国际了。很多老外对此不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不少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运作得并不算成功,但丝毫不妨碍其外方股东在国际上享有的美誉。能在国际大风大浪中长久不衰说明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非常出色,其投资理念肯定也是以稳健为先,对于基金管理公司增设融资的子公司,自然不会同意。”
不过,单纯用中外方理念不同来理解外方对子公司的排斥,未必客观。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是最近4个月以来最受关注的大事,从去年11月下旬至今,已有21家基金公司子公司密集获批,这21家基金公司中合资基金也不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基金的外方股东基本为财务投资者,占据的股权比例很低,中方股东一股独大占据绝对话语权。例如,工银瑞信的股权比例中瑞士信贷仅有20%的股权,中方工商银行(601398)一股独大。平安大华基金也是如此,新加坡大华资产管理只占25%的股权。或者外方尽管持有49%的股份,但是中方仍为控股股东,金元惠理基金的中外方股东比例就是51%对49%。
筹备子公司遇到问题的公司基本是中外方股权比例势均力敌,例如双方均为49%,并且由于理念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长期以来争斗就非常激烈、争当第一大股东的公司。
事实上,在部分外方背景比较雄厚的合资基金中,外方虽处于二股东的地位,但在最初公司设立时却获得实际经营权,并约定一旦政策放开就由外资控股。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内地金融机构实力增长、基金公司本身发展以及股东领导人的更换,股东双方对于经营权的争夺日趋激化。不少合资公司总经理已经从原先外方推荐变为以市场化招聘的职业经理人为主,在此情况下,无论子公司方案是否能为基金公司带来额外收益,外资股东都不愿在他们看来前景不明的基金子公司方案上签字,为可能对其自身品牌产生负面影响的经营行为进行背书。此举也将令原本就不睦的中外方股东关系雪上加霜,合资基金之路依然非常艰难。(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