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叶檀:A股市场全面做空时代尚未到来

2013年02月28日 07:52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转融券于2月28日正式推出,但A股并未进入全面做空时代。

  此次推出的90只转融券股票市值大、大股东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不容易被操纵做空。标的股大部分是蓝筹股票,其流通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近50%。除了维维股份、金螳螂等少数民企上市公司外,均为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即使是维维股份,2月27日,其流通市值达到118.403亿,金螳螂流通市值为284.53亿。

  除非这些公司出现极大的内部混乱,如中国中远对市场误判,否则做空者即使全部借入融券也难以撼动这些公司的优势地位,但绩差的大公司暂不会纳入转融券标的股。就算钢铁行业市场不济、产能过剩严重,对宝钢等做空也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活跃做空机制,最简单的办法是在转融券纳入ST股,这就相当于美国市场对借壳上市股发起攻击,做空市场马上就能有声有色。

  转融资先于转融券,融资规模远远高于融券规模,并且转融券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去年8月27日晚,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 《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实施试行办法》,对机构投资者向证券金融公司借出证券、券商向机构投资者借出证券提供代理服务等业务的操作细则作出规范。根据办法,出借人和借入人的申报数量应当为100股(份)或其整数倍,深交所最低单笔申报数量不得低于1万股(份),最大单笔申报数量不得超过100万股(份),上证所借入人最大单笔申报数量不得超过1亿股(份)。

  根据同一天证金公司公布的《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转融通业务规则(试行)》,单只转融通标的证券转融券余额达到该证券上市可流通市值的10%时,证金公司暂停该证券的转融券业务,并向市场公布,该比例降至8%以下时,证金公司可在次一交易日恢复该证券的转融券业务,并向市场公布。证金公司接受单只充抵保证金证券的市值达到该证券总市值的15%时,暂停接受该证券作为担保证券,并向市场公布。该比例降至12%以下时,证金公司可在次一交易日恢复接受该证券作为担保证券,并向市场公布。

  这几条规模红线卡死了大规模做空的空间。

  没有人会忘记中概股所受到的做空打击。可以想象,如果A股带病上市的中小企业被允许转融券做空,中概股一幕就将重演。先是小公司遭受质疑,而后大公司受到牵连,中国溢价变成中国折价。何况,很多上市公司从财报到内部治理,受到诟病之处颇多,中国投资界的能人办几个浑水公司不是问题。A股市场将经历刮骨疗毒的过程,但代价是市场有可能推倒重来——谁也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此次转融券,最大的受益者是证金公司与券商,而出借者与借入者都要承担市场利率、收益风险。

  转融券期限分为3天、7天、14天、28天、182天五个档次,对每个期限档次实行有所差别的利率结构。证券金融公司从证券出借人融入证券的费率定为3天期1.5%、7天期1.6%、14天期1.7%、28天期1.8%、182天期2%;证金公司向证券公司融出证券的费率定为3天期4%、7天期3.9%、14天期3.8%、28天期3.7%、182天期3.5%。根据目前券商普遍的融券利率9.86%来计算,即使券商从证金公司融券成本为最高的3天期4%,新增的每一笔融券业务都将为券商带来接近6%的年化收益,而证金公司则可获得从2.5%到1.5%的收益,从证金公司向券商提供转融资的利率是5.8%,被戏称为“日进斗金”。值得关注的是,融资与融券都是短期滚动收益,资金使用效率极高。对于融券者而言,按照目前的融券价格与手续费,必须获得10%左右的收益才能获利,这对于做空者是个极大的考验,除非胸有成竹,否则不会轻易出手。

  要强调的是,全面做空时代没有到来,不等于对冲时代没有到来。

  随着境内外股指期货的推出,以及个股局部做空的放开,A股对冲时代早已到来。但现在,短期内市场波动剧烈,长期来看,股指较为平滑,未来将是数量型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的天下,多数个人投资者将在一波波洗牌中被清除出局,个人投资时代逐渐过去。


(责任编辑:朱丹)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