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茅台囤酒投机客望风而逃 不惜赔本狂抛茅台

2013年02月25日 07:04   来源:扬子晚报   

  2月18日,春节后首个交易日,一根中阴线拉开贵州茅台(600519.SH,下称“茅台”)的新年序幕。“春节前贵州茅台酒投资客出货都出疯了。”曾任某大型酒企销售总监的Mike(化名)告诉记者。2012年下半年以来,在反腐、限酒令和塑化剂等事件影响下,茅台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舆论压力,股价应声下跌30%多。春节前后,这一系列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各大商场的茅台酒堆货降价,而这在往年极为罕见,茅台囤酒客不惜赔本抛货。

  茅台囤酒投机客望风而逃

  武龙(化名)是茅台的二级经销商,今年春节他将手上100件(每件12瓶)53度飞天茅台以每瓶1300元的价格出售。这批茅台酒他是在2011年以1800元的价格入手的。这一出手,武龙的亏损为60万元。

  浙江一家大型酒类连锁的高管告诉记者:“茅台价格稍有下跌,今年很多之前的投机客都望风而逃。少则一两百瓶,多则两三吨。”“囤茅台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爱好者,茅台发烧友,这种人买酒量不大,多是自己喝或者用于送礼;还有一种是做生意的炒客,他们是最不稳定的因素,现在都极力往外抛。”Mike告诉记者。多年以来,53度飞天茅台一直是投资客们的最佳囤货标的,囤53度飞天茅台的人远多于52度五粮液。

  “业内认为茅台是以政务消费为主,而五粮液主要是商务消费,大家觉得‘三公’消费非常稳定,政府是旱涝保收的,但是商务消费反而要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所以囤茅台的人要多得多。”Mike告诉记者。

  53度飞天茅台风光堪比房地产

  价格只涨不跌和供不应求下良好的流动性是53度飞天茅台此前被囤积的两大因素。

  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从上世纪80年代的8元加120张侨汇券,涨到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两百元,再到2011年的近2000元,茅台酒的神话堪比房地产。民间囤酒风气早已有之,尤其是 2010至2011年53度飞天茅台价格急拉升之时,很多投机客疯狂涌入。在2011年,茅台酒的价格突然从2010年的1000元左右飞涨至1500元左右,涨幅约50%,旺季的最高售价甚至突破2000元。

  茅台的囤酒客中很多人都与经销商关系密切,否则在前两年茅台酒如此紧俏的行情中很难拿到这么多的货。例如贵州人老杨此前是茅台酒的经销商,后来转做酒类贸易,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囤了100件茅台酒。和经销商关系良好不仅是方便拿货,而且一旦想要出货的时候也有了出货渠道。上述浙江酒类连锁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市价是1500元的话,只要1350元就能出手,因为商家也缺货。”据Mike调研多家经销商的数据,个人囤积茅台的总数加起来约7000吨,这还不包括经销商囤积的数量。

  传统白酒淡季倒逼经销商出货

  今年3~7月,是传统的白酒销售淡季,加上经销商手上大量的存货,或将是茅台经销商遇到的第一个寒冬。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销售旺季中,茅台酒量价齐跌。

  上述浙江酒类连锁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本是白酒的传统销售旺季,但53度飞天茅台的销量几乎减少了一半。其提供给记者的价格表显示,2012年年底53度飞天茅台进货价已跌至1200元左右,而售价也从1600元左右降到1300元左右。记者走访上海一些酒类经销商发现,价格可以最低至1200元。比价格下降更糟糕的是,下游的滞销直接导致茅台一级经销商去年被迫囤货。

  但就算在销量减少情况下,经销商也很难减少下一年的订货量。“因为这会损坏经销商和厂家的关系,经销商需要手上有名牌。”Mike告诉记者。市场战略专家路胜贞认为2012年白酒产量是1150万千升,假若换算成500毫升一瓶的白酒产品,大约是230亿瓶白酒。如果再以3.4亿成年男性计算,那平均下来,2013年每人要喝掉67瓶白酒才能消耗掉去年的产量。而且这3.4亿的成年男性里没有去除不饮酒的人,更没有去除饮用葡萄酒和啤酒抵消掉的那部分需求。 据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蒋柠潞)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