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1月份新增信贷快速增长 资金投向需引导

2013年02月18日 13:13   来源:金融时报   

  虽然对1月份新增信贷规模的增长早有预期,但央行日前公布的统计结果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央行最新发布的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07万亿元,同比和环比都出现明显增长。这一数字不仅是2012年12月新增信贷4543亿元的两倍多,也远远超出了2012年1月新增信贷7381亿元,当然也大大超过了很多专家早前预测的9800亿元。

  1月份新增信贷出现“井喷”虽出人意料,但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年初都是银行集中投放信贷的时间点,何况今年银行利润有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区间,盈利压力明显加大,在尽早抢占贷款额度,以及“早投放、早受益”的思路影响下,银行有在1月份加速信贷投放的热情和利益冲动,特别是,由于受上一年末信贷规模和信贷投放收益的限制,银行通常会把一些项目储备到来年初投放。另一方面,伴随着各地“两会”的陆续召开,人们发现,投资依旧是很多省份展示经济成绩的重要“抓手”。此前曾有报道称,很多省区市都在地方“两会”期间,将今年的投资增速目标设定在20%及以上,其中,新疆、甘肃、贵州和黑龙江4个省区设定在30%及以上。用“大干快上”来形容各地换届之后的投资热情,并不过分。同时,由于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企业的信贷需求较去年三、四季度明显回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加速以及企业信贷需求旺盛带动信贷增速回升,推动银行新增信贷规模高速增长,当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今年要“保持贷款适度增加”。在不少专家看来,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大幅增长,正是适度放松货币供应量的信号。不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保持贷款适度增加”的同时,也特别强调,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这意味着,适度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应更多流入实体经济,以便通过充裕的信贷支持,增强实体经济的贷款可获得性,有效降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成本,确保稳增长目标的实现;也表明较之新增贷款的增幅,中央更关注新增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流向,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新增信贷的风险防控,也事关今年经济增长能否确保“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显然,“防风险”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今年银行新增信贷投放需要平衡的一个硬币的两面。就前者而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监会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也提出,今年首当其冲要防止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企业集群风险和产能过剩行业风险,而这几种风险均涉及新增信贷资金的投向问题。在各地大兴投资之风之际,银行必须高度警惕一些地方政府借换届机会,新官不认旧账,弃旧融资平台的债务于一边,通过包装新的政府融资平台,继续向银行借贷,从而加剧平台贷款的风险。

  就后者而言,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发挥银行信贷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中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积极支持产业升级、绿色环保和消费、外贸等重点领域,做好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继续完善民生金融,努力支持就业、扶贫、助学等民生工程。新增信贷只有用到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的领域,而非容易滋生资产价格泡沫的领域,新增信贷增长才能释放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能量。

  新增信贷大幅增长在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叠加的重要时点出现,并不反常,但“井喷”现象的出现需要高度关注。毕竟从2012年12月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CPI,在今年内外部复杂因素的推升下,有可能进一步走高。事实上,部分银行由于开年信贷投放冲刺过猛,在今年1月的最后几天受到金融管理部门的约谈,这可视为监管部门为防止流动性过于宽松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未雨绸缪的“窗口指导”措施。也正因为如此,当前在新增信贷出现井喷式增长之时,必须不断加大新增信贷投放结构的调整力度,持续监控信贷资金流向,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以便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徐绍峰


(责任编辑:蒋柠潞)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