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券商资管规模两月激增万亿 通道业务占八成

2013年02月06日 07:17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券商资管规模两月激增万亿 通道业务占八成

■本报见习记者 李 文

  券商资管规模如同疯长的水草一般,在去年11月底突破1万亿元大关之后,截至今年1月底,两个月的时间,券商资管规模已经逼近2万亿元。如此算来,券商资管规模近期以每月5000亿元的速度在增长。而这样的增长速度也引起一些券商的担心,赔本赚吆喝不是长久之计,回归到专业投资的领域,专注做好集合理财业务才是券商资管的生存之道。

  从已经公布年报的非上市券商资管业务收入来看,去年券商资管业务大部分都好于往年,不少券商资管收入同比涨幅超过50%。以在去年资管规模大幅增长的券商为例,国泰君安去年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18.4%,申银万国资管业务收入同比增加131%。整体来说,去年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仅有26.76亿元。虽然较之2011年底的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8.98亿元增长近3倍,但与券商整体的资产规模相比,仅近3倍的增速可以说幅度很小。

  全行业通道业务规模

  占比达到80%以上

  今年1月1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114家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1.89万亿元,这一数字在第三季度末只有9295.9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券商资管规模比2011年底的2818.68亿元增长近7倍。而到了1月底,券商资管规模已经逼近2万亿元。

  目前券商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五位的证券公司依次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宏源证券、光大证券和申银万国。其中,前三名的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元。中信证券的规模不仅在券商资管中排名第一,甚至也将不少公募基金公司甩在了身后。

  此前,国泰君安、宏源证券在定向资产管理方面一直较为领先,一些中小券商更是以定向资管业务作为资管业务冲规模的手段。国盛证券、中邮证券等几家很少涉足资管业务的证券公司也迎来了一轮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信证券的集合理财产品总资产规模约为139.6亿元。与银行合作的一些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使得中信证券的资管规模正在这么短的时间赶超其他券商。据悉,目前国内仅有华夏基金等五大公募基金规模超过2000亿,如此说来,券商资管已经成为能和五大公募基金“有一拼”的机构投资者。

  事实上,在券商资管暴涨的规模中,集合理财产品所占的份额很小。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4日,券商集合理财份额合计2110.9亿份,资产合计1962.5亿元。从总资产规模来看,排在首位的是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合计212亿元;中信证券以139.6亿元位居第二;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以117亿元位居第三。另外,集合理财规模超过百亿元的还有华泰证券以及广发证券。

  从整个行业来看,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全行业通道业务规模占比达到80%以上。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中信证券、宏源证券等公司,通道业务的规模占比很有可能达到了95%以上。

  申银万国资管业务收入

  同比增长131%

  受益于去年开始的券商各项业务创新,券商资管不论是在产品发行数量、创新产品推出数量等方面都超过往年,不少券商资管收入同比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在如此大幅度的资管规模背景下,给券商带来的收入涨幅却很有限。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已公布去年年报的非上市券商中,过半数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不过在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方面,多数券商都实现了同比增长(合并报表口径)。以在去年资管规模大幅增长的券商为例,国泰君安公司2012年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为4.5亿元,同比增长18.4%;申银万国去年资管业务收入12632.9万元,同比增长131%;银河证券资管收入同比增长52%;国盛证券的资管收入更是从2011年的5.95万元大幅升至2012年的1996.7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仅有26.76亿元。虽然较2011年底的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8.98亿元增长了近3倍,但与券商整体的资产规模相比,仅3倍的增速可以说幅度很小。

  随着越来越多的券商加入到银信合作的队伍,券商之间同质化竞争加剧,通道费率骤降至万分之五。按2012年底券商通道业务规模1.6万亿元计,也就是券商在这方面最多能收入7.5亿元。

  银信合作越来越多地被监管层关注,同时,券商也意识到“赔本赚吆喝”不是长久之计。不少券商提出将不再冲规模,而是专注做好集合理财业务,回归到专业投资的领域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轮创新的资管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收管理费,随着资管规模的扩大,收益稳定。不过还是看好研究能力和投资能力强的券商,业绩分化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