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募基金业基金经理过度年轻化的现实,令网民颇感不安。
《经济参考报》近日报道称,2012年“菜鸟”基金经理批量上岗。对此,多数参与“经济参考微话题”的博友表示,不看好新手管理的基金产品。这主要缘于在管理费“旱涝保收”的背景下,基金公司扩张欲望强烈而人才捉襟见肘。网民建议,须通过制度设计扭转基金公司“重规模轻业绩”的态度,促使他们对投资者负责。
“新手”的信任危机
不少博友将从业资历视为衡量基金经理赚钱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尽管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博友“夏禹-隆翔”看来,他们不过是“一群拿着硕士博士文凭,坐在镶金边的桌子上,大谈投资理论的人”。他认为,只有经过市场洗礼的人才值得信任。
事实上,饱经市场磨砺的公募基金经理占比正在不断降低。《经济参考报》报道援引w ind数据显示,约1/4的基金经理从业不满一年,而27%的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不足两年。
“你是否愿意把钱交给一个学历高但资历浅的新手打理?”对于这样的问题,博友“不知道”斩钉截铁地表示,“菜鸟不能考虑”,原因在于“不能拿投资者的钱给他们练手儿,为他们交学费。”
“王亚伟也是从菜鸟过来的。”有博友试图为“菜鸟”基金经理辩白。博友“投机学习机”反驳道,王亚伟当基金经理前,已经摸爬滚打许多年。
“银发行业”缘何“菜鸟”当道
博友对于资深基金经理的信赖感并非无根之谈,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国外,基金经理一直被视为“银发行业”,管理年限至少在5年以上。
为何这一“银发行业”在中国发展十余年后却成了“菜鸟”当道?有博友分析认为,基金公司高端人才大量流失,基金业“只重规模不重业绩”地一味扩张,只能靠提拔新人上位。
“人才短缺,基金公司也只好硬着脑袋起用新人。”博友“平民财富”指出,“这样的话,恐怕基金管理能力跟不上其规模的扩大。”
更糟糕的是,在“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征收机制掩护下,无论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都只热衷于规模扩张,缺少真正为投资者赚钱的信念。博友“w j_is_dancer”称,对基金公司来说,有管理费计提就可以了。博友“柳国忠”则调侃道,这些“菜鸟”基金经理是幸运的,因为给他们提供的是免费的真人版的投资游戏,而且目前看来不会gam e over。
靠制度扭转“重规模轻业绩”
公募基金经理如何去“菜鸟化”?有博友建议,应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
“我们应该关心的是用什么体系或者制度去筛选人才。”博友“爬上墙头拽红杏”如是表示。博友“吴锦宇”进一步指出,只有提高人力资本的地位,放宽企业形式多样化和引入对专业人才的股权激励机制,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基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基金管理人履行受托人义务,提高行业的整体投资管理能力和诚信水平。
更关键的在于,须通过制度设计扭转基金公司“重规模轻业绩”的态度,促使他们对投资者负责。譬如,改变管理费征收模式。博友“吴智钢”指出,基金经理无论盈亏都照拿高薪的制度很不合理。博友“孙艺桉”建议,改革现行管理费收费模式,实行基金经理利益与基金业绩挂钩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