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项目选择先天不足 银行理财蕴藏几多风险

2013年01月07日 08:04   来源:经济导报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由于股市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受到政策调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保值增值的工具。

    然而在2012年的年末,华夏银行上海某支行爆出“中鼎投资”理财产品事件,投资人购买的收益率高达11%的产品到期后,不但未能取得收益,就连本金收回都存在问题。

    这让很多的投资者开始困惑,银行理财产品到底蕴藏着多少风险,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不能买?“基金”并非金融机构产品

    要解释华夏银行问题“理财产品”产生的根源,首先要回到一个问题,一个中型企业在银行的融资成本一般是多少?

    一年期贷款利率6.0%,很多人可能这么认为。但6%只是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普通的中型企业是不可能在银行拿到这么低的贷款利率的,其贷款一般都会上浮20%以上。加之其他费用,一家中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会达到10%左右。

    即使企业愿意接受10%的融资成本,是不是就能贷到款呢?答案仍是不一定,因为银行要计算企业的还款能力,要求其提供担保等。

    总之,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难。而这是华夏银行问题“理财产品”发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背景下,信托成为很多企业融资的一个有效补充。在我国《合伙企业法》出台以后,另一种特殊的企业出现了,它们一般叫做“基金”或者“合伙企业”,这种企业的运作和信托的操作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但却蕴藏着更大的风险。华夏上海“理财产品”出问题就出在这种企业身上。

    事实上,这类“理财产品”并非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它们的运作模式大致如下:

    借用合伙企业名义成立“基金”,由“基金”的发起人作为一般合伙人(简称“GP”),寻找一些投资者来做有限合伙人(简称“LP”)。“基金”的发起者将LP和GP投入的资金汇集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借给需要资金的企业。贷款到期后,借款企业支付本金及13%以上的借款利率。“基金”发起人按照事先约定的利率支付给LP(华夏银行事件中是11%),其余2%以上归GP。以金额1亿元计算,基金的发起人赚200万元甚至更高。

    这种“基金”并非金融机构的产品,在项目选择和风险控制上均不能与正规的金融机构相比,因此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在此类“基金”的整个运作过程中,主要包括项目选择、资金募集、借款投放、收益分配、风险管理5个环节。下面通过详细分析以上5个环节的运作模式,来剖析此类产品的风险所在。项目选择暗含风险

    对正规金融机构来说,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日常经营最重要的3个原则,而且“三性”原则的重要性顺序也是如此。但由于利益驱动,盈利成为此类“基金”最主要的追求目标。

    项目选择,就是找到符合条件的融资企业。此类“基金”寻找项目有一定难度,目标企业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有融资需求;有担保抵押;愿意接受年利率12%以上的融资成本;愿意通过“基金”来融资。其中,愿意通过“基金”来融资至关重要。因为能满足前3个条件的企业,是能够在正规金融机构(银行、信托公司等)取得融资的,并且融资成本也要比“基金”低很多。

    所以“基金”最终找到的项目,往往多少都是有一定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就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华夏银行事件就是风险暴露的例证。投资者被误导

    除了少数“基金”具备自行募集的能力外,多数“基金”都是借助第三方理财机构或银行渠道来募集资金。尤其银行理财经理拥有丰富的高端客户资源,是“基金”们追逐的对象。华夏银行事件的主角濮某,其身份就是一名理财经理。

    不论是通过第三方理财机构还是银行渠道来募集资金,“基金”必然要向其支付一定的渠道费用,在华夏银行事件中,这项费用是总金额的2%。毫无疑问,这项费用的最终支付方必然是融资企业。加上渠道费用,企业融资成本将达15%以上,按照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意味着“基金”这项投资的风险更大。

    事实上,对于年收益10%左右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完全可以选择风险相对可控的由正规信托公司设计的集合信托。那么,投资者为什么还会选择这款风险很大的“基金”?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基金”和银行理财人员的误导。在利益驱动下,“基金”和银行理财人员往往夸大收益,隐藏风险,误导投资者。

    其次,普通投资者往往不具备充分的金融知识,不了解正规的集合信托和所谓的“基金”风险度的大小。

    再次,信托门槛较高,集合信托销售的起点一般是100万元,很多中等收入的白领们很难一次性拿出100万元,起点50万元的“基金”成了部分投资者心中理想的投资品种。

    

(责任编辑:毛宇舟)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