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标的资产财务数据悄然变更 捷成股份收购显随意?

2013年06月08日 06: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证券日报》中国资本证券网报道了捷成股份(300182.SZ)发行股票收购4公司股权存在评估增值率高、存在商誉减值风险的问题。有投资者反映,捷成股份本次收购的标的资产华晨影视或存在瑕疵,其财务数据相比2012年3月捷成股份收购51%股权时披露的已经悄然变更。

  6月4日公告显示,捷成股份拟向华晨影视两位股东邓榕、臧鹏分别支付1,536,430股和1,024,286股捷成股份股票,用以购买其持有的华晨影视49%的股权。根据捷成股份增发价计算,上述股票价值5723.2万元。然而在2012年3月捷成股份购买华晨影视51%股权的时候仅仅花费了3570万元。

  对于收购华晨影视,捷成股份证券代表庄兵表示,公司看好华晨影视的发展潜力,华晨影视在舞台灯光上有独特的技术,而且有央视等大客户也说明了其实力。

  对此,有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从资产评估报告上可以看出,华晨影视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无论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在爆发性增长。从这个角度上说收购华策影视12倍的市盈率确实不高,收购价格合情合理。

  然而,有投资者反映,从过往资料上看,华晨影视是否真的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值得研究,因为6月4日捷成股份发布的华晨影视资产评估报告中数据未必真实。

  6月4日,捷成股份发布的华晨影视资产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2012年华晨影视的总资产分别为1909.3万元、3640.4万元、5215.7万元;净资产分别为394.5万元、1157.9万元、2125.2万元;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72.1万元、4286.7万元、4907.9万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8.9万元、696.5万元、967.3万元。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华晨影视无论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2010年到2012年三年间都在高速增长。然而,捷成股份在2012年3月收购华晨影视51%股权时候披露的数据却并非如此。

  捷成股份在2012年3月收购华晨影视51%股权时也公告了其相关财务数据。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1年华晨影视资产总额分别为1043.2万元、1545万元、3640.4万元;净资产分别为380万元、1545万元、1161万元;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778.5万元、1964.1万元、4290.6万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35.1万元、221.6万元、699.6万元。

  对比两组数据重叠的部分可以看出,在2010年和2011年,华晨影视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数据多处不一致。

  对此,捷成股份董秘办一位工作人员解释称,收购华晨影视51%股权时,2009年和2010年相关财务数据是未经审计的,数据差异主要集中在2010年,2011年差距不是特别大。这次收购相关财务数据是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以本次资产评估报告为准。

  然而,一位资产评估专家表示,当初收购的时候用未经审计的数据表明收购过于草率,但如果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考察,那么华晨影视的成长性就需要重新考量,本次交易的价格也就有待推敲。

  因为捷成股份收购华晨影视49%股权采用的是收益法评估,而收益法评估最重要就是看公司的增长潜力,过往财务数据如果不准确,标的公司增长率的准确性无从谈起,如此收购风险可想而知。

  投资者反映,从公开资料上也可以看出捷成股份对于收购确实有些草率。6月4日捷成股份收购报告书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由于捷成股份在收购前对华晨影视的情况还没有完全了解,出于谨慎性的考虑,2012年3月股权转让的价格由捷成股份与华晨影视原股东通过自愿协商并参考华晨影视所处外部和内部因素而制定的。”

  “对于标的资产的情况不完全了解的情况,就敢拿出3000多万元的真金白银去收购,上市公司花出去的超募资金应该对得起全部股东才是。”上述投资者如是评价。(证券日报 许洁 见习记者 吕江涛)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