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警惕全球降息潮触发货币战

2013年06月08日 09:20   来源:人民日报   

  欧洲央行6月6日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0.5%的历史低位不变,并称讨论了向银行提供超长期贷款等一系列其他政策选项。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强调,虽然目前经济形势有所改善,但只要有需要,欧洲央行就会继续执行宽松政策。4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2.75%的创纪录低位,同时表示仍有降息空间。继5月降息风潮之后,全球央行未来进一步采取宽松政策的趋势愈加明显。业内人士提醒,警惕全球央行宽松政策将触发货币战。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引发各国央行纷纷降息

  5月初,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至历史最低,印度、澳大利亚、韩国和越南等央行也相继宣布降息。泰国央行5月29日也加入降息的行列,将政策利率下调0.25%。而美国、日本则继续维持“零利率”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称,世界经济可能正进入增长疲软阶段。

  新加坡大华银行经济分析师全德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轮全球央行降息潮由日本央行带动。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央行在4月推出了该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宽松政策,其作法与美国如出一辙,就是通过印钞票来推动经济增长。日元大幅贬值,给亚太地区其他国家货币带来很大升值压力,产生连锁反应。韩国、泰国、澳大利亚央行为缓解货币升值压力,避免出口竞争力下降,纷纷降低利率。

  另一方面,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导致资本大量涌向利率较高的亚太地区其他市场,为了控制热钱流入,这些国家不得不选择降低利率。

  各国央行近几个月持续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反映出全球经济通胀温和,但缺少增长动力。美国经济分析与咨询机构“环球透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拉吉夫·比斯瓦斯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疲软。欧洲央行降息,说明欧盟经济持续衰退,需要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也仍然较为缓慢,日本央行则希望通过扩大其量化宽松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尽管美、日、英等国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经济增长仍然很脆弱。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央行也选择宽松的货币政策,反映了对经济增长势头的担忧。

  新兴市场国家降息多是被动之举,其影响也更为复杂

  自日本央行4月宣布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全球至少有13个国家宣布降息,其经济规模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如果包括日本在内,占全球GDP35%规模的国家推出了宽松货币政策和降息。

  全德健认为,汇率升值必然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在目前全球需求疲弱的背景下,汇率因素就更受关注。而降息有助于降低对本币的需求,缓解货币升值压力,从而推动出口。不过,这也加大了触发货币战的可能。

  比斯瓦斯则看好降息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他认为,2013年以来,各国央行进一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推动世界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到2014年初逐步走向复苏。但也有分析认为,降息并不能根除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的状况。受限于债务负担,发达国家很难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但是单纯的利率调整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降息政策更多是被动之举,其影响也更为复杂。以泰国为例,今年以来泰铢大幅升值,资本大量流入。一般来说,降息可以缓解资本流入的压力,然而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引发经济过热,导致资本进一步流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6月3日明确表示,中国不会通过竞争性贬值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全德健认为,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如果降息潮泛滥,触发货币战,将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保持7.5%的理想增速,中国仍是全球增长重要动力

  5月29日,IMF将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从8%下调至7.75%,引发各方担忧。某些西方媒体甚至列举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一些难题,认为中国经济风险很大,“中国经济衰退论”有重新冒头迹象。

  全德健表示,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来说不一定是坏事。7.5%的增长目标是比较理想的速度,一方面有利于做好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让更多人分享增长成果;另一方面有充足时间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例如城镇化,从出口导向到扩大内需等。

  比斯瓦斯表示,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最重要增长动力,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像近几年那样维持10%左右的增长,现在每年保持7.5%—8%的增速,足以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增长。中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7.5%的增速能够使人均收入持续快速增加,同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将成为全球经济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间非常重要的增长动力。


(责任编辑:康博)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