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2013年,虽然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但难抵上市公司对投资理财的执着和偏好。最终数以亿计的“闲置”募集资金投向了银行理财产品。然而,部门上市公司却偏爱低收益率产品,这一怪相背后另有隐情。今日,中国经济网汇集各大媒体报道,为投资者们梳理上半年上市公司理财投资的情况。
政策松绑 上市公司理财投资爆发式增长
2012年底,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同时废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通知》。随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在此基础上也公布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上交所在2013年4月初就发布了修订后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对今后募集资金的使用做了调整和规范。
证监会一方面坚守监管底线,要求保证募集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又适当放宽资金用途,为上市公司留出了空间,便于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明确了程序性规定、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了中介机构的责任。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08年和2009年,仅有3家公司发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2010年这一数据上升到20家左右;2011年超过90家,增长了近四倍;2012年再度翻番,达到200余家;而2013年前,仅前五个月就已经超过了400家,光5月份就已经有66家。
据媒体报道,今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143家公司中,数量最大的是中小板公司,达到86家,占比60%。其次是沪市主板上市公司38家,占比26.57%。从这些公司的上市时间来看,2010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了99家,占比70%。分行业观察,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分别是:机械设备、服装纺织、化工、轻工贸易、信息设备等。而这些行业都是产能过剩行业。
上市公司偏爱低收益率产品背后有隐情
据悉,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盛宴中,银行是最大的赢家。而观察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情况,多数低于普通投资者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实属另类。究其原因,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会根据客户资金量开发不同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资金量越大,收益率越高。上市公司购买低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意味着,银行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上市公司缘何如此呢?
根据东方铁塔5月30日的公告,该公司利用闲置募集资金1.5亿元购买中国银行两款理财产品,5000万元投资的中国银行人民币“按期开放”期限189天,收益率3.5%;1亿元投资的期限364天,收益率3.75%。而5月份,中国银行面向散户销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17%,全行5月份销售的160只产品中,仅仅只有5款产品的收益率等于小于3.5%,占比3%,而这些产品都是期限只有35天的产品。该行5月份收益率最高的产品为5%,期限跟东方铁塔1亿元购置的产品相当。东方铁塔证券事务部人士介绍,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跟普通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不一样。因为证监会的指引2号文要求,要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收益率不高。
实际上,对于流动性的解释非常牵强,因为东方铁塔购买的产品期限在半年以上。并且其产品条文中明示:“本理财产品公司无产品提前赎回权,本理财产品不对投资者提供提前终止权,中国银行有权在提前终止日行使提前终止权,终止此产品。”——这和普通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条约一致。至于安全性,目前对于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普遍实行刚性兑付,并且从普益财富统计结果来看,有很多产品实际收益率超过了预期收益率。
有业内人士认为,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或是和银行协商好的结果,上市公司和银行有着各种各样的业务往来,为了争取银行的某些帮助,可能会接受较低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比如东方铁塔募集资金专用账户就在中国银行。据介绍,上市公司需要通过银行融资,银行则需要公司的存款,企业年金、代发工资等中间业务以及其他衍生业务。
据悉,中粮屯河去年亏损7.5亿元,今年一季勉强盈利1957万元,不过投资理财产品金额却高达16.5亿元,另外还补充营运资金7.5亿元;英飞拓今年一季度亏损3052万元,不过5月份仍然运用超募资金4228万元购买了厦门国际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如此,公司在4月1日到4月18日期间还一口气购买了超过11亿元的理财产品,涉及广州银行、北京银行、厦门国际及上海浦发等多家银行。
巨额理财产品未及时披露 方兴科技被责令整改
近日那些追捧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方兴科技备受关注。据媒体报道,方兴科技由于两笔巨额理财产品未及时披露,被证监会安徽监管局责令要求整改。
方兴科技今公告,5月29日上午,公司接安徽证监局作出的《关于对安徽方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公司存在“购买理财产品不及时披露”、“不事前履行董事会程序”两项问题。
据披露,方兴科技在4月15日和4月23日用募集资金购买了总金额5.8亿元的理财产品,但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且直到5月13日,公司才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这一购买理财产品的议案,也未通知保荐机构发表意见,直到5月15日才对外公告。对此行为,安徽证监局表示,方兴科技的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也不符合相关的监管要求,反映公司内控存在严重缺陷,信息披露和募集资金管理违规。该局责令公司自收到通知书五个工作日内披露整改计划并向其提交书面报告,一个月内予以改正并披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5月15日,方兴科技姗姗来迟披露两项理财计划,公司与农业银行蚌埠科苑支行签订理财产品协议,于4月19日购买其保本型理财产品30000万元,产品周期8个月,到期日为2013年12月25日,年化收益率3.7%;4月23日公司又与中信银行蚌埠工农路支行签订理财产品协议,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28000万元,产品周期66天,到期日2013年7月1日,年化收益率3.4%。
闲置资金做理财 受伤害的总是普通股民
据媒体报道,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背后,凸显出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当其冲的,便是公司上市之初首发超募现象严重。据统计,2012年已发行上市的公司超募率超过90%,尤其是创业板公司超募现象严重。由于创业板公司体量小,超募资金可能会远远超过上市公司自身净资产,正是这种原因致使很多资质平平的公司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准备上市。而一旦上市成功,将会大大提升公司的资金实力,并将获得大量的超募资金。超募的最终结果是券商、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三方受益,而承受最大风险的却是普通股民。
其次,如果公司发展势头良好,超募的资金可以很好地帮助公司发展,市场上也不乏通过利用超募资金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资本运作以提升公司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案例。但更多的公司是通过粉饰业绩才达到上市的目的,这些企业上市后自身的风险暴露无遗,本来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就非常有限,再加上行业竞争激烈、宏观经济不景气,上市后业绩顷刻下滑,甚至出现亏损。这些企业大部分经营管理水平有限,行业处境艰难,很难通过简单的资本运作实现公司质的变化,因此超募资金的利用效率非常低。
有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政策的放开,银行理财产品也越发红火。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银行需要拉到客户完成业绩,公司更需要将闲置资金盘活,创造收益,因此更容易一拍即合。不过,所谓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理财产品很多只是个美丽的幌子,本质上不过是“庞氏骗局”而已。可见,上市公司将圈到的钱四处“放养”,银行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在这场多方博弈中,只有投资者成为了牺牲品。
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或超募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较多的上市公司一览
公司简称募资方式募资投向项目名称计划投入金额(万元)
海康威视新股发行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 170000
招商轮船增发新股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 168100
中国化学新股发行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投资购买理财产品 150000
华锐风电新股发行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 150000
招商轮船增发新股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132000
朗姿股份新股发行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保本理财产品 100000
中国一重新股发行投资理财产品 100000
东材科技新股发行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100000
金发科技增发新股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100000
蒙发利新股发行使用闲置募集资金及超募资金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 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