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资产管理公司深耕“全能型”业务链

2013年05月28日 08:07   来源:中国证券报   

  4月份以来,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的合作明显提速,部分公司旗下保险、租赁公司业务发力迅猛。业内人士表示,在经历两年多的招兵买马和业务储备后,资产管理公司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模式基本确立,金融全牌照的业务构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如何做好股东以及商业化业务和市场观念的深入,还需要对机制和体制进行变革。

  积极试水创新业务

  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搭建好证券、保险、信托 、基金、租赁、评级等各项金融平台,虽然各家的业务侧重不同,但是证券、租赁、信托业务已经给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带来很大的促进和提升。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助理总经理江月明介绍,目前东兴证券 、东方金诚等公司对总公司的业绩贡献超过20%,而中华联合保险的业务开展也在上升态势中,尤其是公司与新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开发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是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尝试创新业务的开端。今后,资产管理公司在债券募集、资产证券化方面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大力发展内部的金融平台,资产管理公司还把目光瞄准了其它大型金融机构。长城、东方近期分别与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跳出了传统的对接国有四大行的路径依赖。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办公室主任勒晓阳表示,与商业银行开展的合作不仅限于贷款、资产管理方面,更多的是在客户共享、业务监督和后台合作之间进行更深度的合作,目前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已经向全能性资产管理业务迈进。凭借传统的良好关系和对地方市场的把握,资产管理公司在地方业务的开展上已经积累较多优势。

  “金融控股平台”方向不变

  关于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方向,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张子艾表示,目前各家公司都在秉行一司一策的方针,在具体的业务开展和平台搭建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比如,东方、信达全业态的模式和长城、华融有所侧重的模式,在今年以来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到各家资产管理公司,由于牌照不同、业务开展的方式不同,在未来的路径上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金融控股平台的方向是不变的。

  目前,信达已经在积极准备上市的相关事宜,并且进展较为顺利。在引进投资者方面,正在与多家中外机构商谈,预计上市工作在年底会有进一步的阶段成果。

  信达证券副董事长郑成新介绍,资产管理公司上市是比较明确的,虽然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从业内公司发展的需求和未来的模式选择上,单独的金融控股方式是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必然。当前几家公司分别具有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实体,在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上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公司。对于当前信达的上市进程,业内人士预计,在年内应该有比较明朗的态势,即深化股份制改造、剥离相关业务,引入战略投资者、最终实现挂牌。

  离市场化要求仍存差距

  虽然目前从公司治理和框架结构上看,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转型基本明确,但是在业务理念和具体的机制安排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

  华融资产公司相关人士表示,从目前的业务结构和框架来看,不少公司已经构建“三会”,但是在具体的理念贯彻和业务执行上,离市场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弥补这些差距,不是时间问题,而是理念问题,这需要在总部、分公司和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力。

  对于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差异,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是特定的历史产物,因此在公司文化和机制体制运行上保留了之前的特征,与国外市场化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国内公司在运行效率和业务水平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和化解风险方面,虽然目前一些公司也构建了相关的体系指标,但是如何进行具体有效的落实,还需要时间检验。因此,不能因为商业化业务开展顺利以及成功上市,就肯定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成功。与国外的模式和发展经验相比,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还需要更多考验和磨炼。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