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永,德勤、普华永道三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发布有关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报告都对中国银行业积极帮扶中小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中,记者发现,几份报告都重点提出要对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给予足够的宽容。
小微贷款大幅增长成趋势
安永通过对中国内地17家上市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经营模式等观察,在《中国上市银行2012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中提到数据:截至2012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人民币67.3万亿元,其中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含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达人民币14.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0%,连续4年实现持续增长目标。2012年末,17家上市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均高于其贷款整体的增速。
安永认为,取得如此成绩是大势所趋。首先是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使然。2012年,中国银监会继续推动银行业不断提升服务小企业的层次和水平以及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打造小企业专业服务模式,提供与小企业金融需求特点相匹配的专属服务。
其次,中国小微企业总量较大,信贷和融资需求旺盛,推动银行小微业务取得很大进步。
更重要的是银行自身发展需求。银行构建专业化的小微专营体系,进行组织结构转型和升级,保证信贷等资源的投入和考核体系的改革。在德勤发布的有关报告就认为:“实现小微企业业务的升级与转型,将帮助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
此外,还有利率市场化的推动。德勤就认为,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对其不同客户提供自主定价、多样化和创新的金融产品,使得市场资金的价格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资金的实际需求和供给。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和定价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缓解目前中小企业普遍融资困难的局面。利差已经成为众多商业银行一线的考核指标。由于有了利差考核等激励,银行对客户的选择更偏向中小客户乃至小微客户。
创新将成盈利重要引擎
无论是安永,还是德勤、普华永道,都谈到银行帮扶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创新。
未来,银行在拓展小微企业业务中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德勤就认为,银行在拓展小微业务时,很少去提升业务模式等内部能力,只是单纯依靠资源投入产生的推动力,但这效果会越来越小,难以保证小微业务发展;银行认定的优质的小微客户数量较少,这部分客户多已被瓜分完毕,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日趋激烈。
要想在小微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安永在报告中强调:“创新将成为中国银行业重塑盈利模式的重要引擎,中国银行业亟须转变经营机制。”
近几年,有的银行针对小微企业业务进行了业务创新,例如民生银行,通过建立“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模式,将松散的小微商户整合成一个有组织的经济体,把市场里、商圈里无组织、分散的商户,通过分层归类,与政府、工商、税务、街道、业主结合起来,做成城市商业合作社,实现合作多赢。招商银行借助领先的零售和卡业务带动小微的发展,创新性地推出了“生意一卡通”和“POS贷”等产品。
因此,银行需要对优质客户群的重新定位,对产品和渠道整合,对内部管理体系变革等诸多领域创新,以实现小微业务的升级和转型。
多管齐下化解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安永在报告中还指出:“小企业贷款规模继续快速增长,但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呈上升趋势,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该报告显示,在已经披露该项数据的上市银行中,工行、中信和民生的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从2011年末的人民币48.03亿元、3.35亿元和7.26亿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人民币122.32亿元、33.82亿元和19.54亿元,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也分别由2011年末的0.69%、0.32%和0.69%上升到2012年末的1.55%、1.59%和1.55%,远高于这3家银行整体贷款不良率0.85%、0.74%和0.76%的水平。
对于这组数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不必紧张:“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本来就高,应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但北京农商银行王胜春博士则认为,对于这种迹象不能麻痹大意,如果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会在沉重债务负担的压迫下趋于艰难。
为此,无论是商业机构还是学者纷纷为商业银行支招。安永建议:“要有效控制小企业贷款的信贷风险,及时创新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控和缓释工具。”普华永道建议:“差异化、服务型、以客户为中心等经营理念能深入各家银行,有利于银行提升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学者则给出更明确的建议。王胜春博士提出,支持银行采用宽松的不良核销政策,通过自身准备化解不良压力;支持银行根据借款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贷款重组,缓解企业还款压力;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信用保险等方式分散不良贷款的损失风险。
当然,希望政府出面协调,也成为一种共识。郭田勇就建议,中小企业贷款前期评估风险大,贷前营销和风险控制成本高,贷后的管理与结算成本也很高,“应制定更为灵活的专项管理办法,将有助于引导银行贷款流向中小企业。在不良贷款的核销政策上,也应比一般性信贷业务更宽容。”
“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尽职的免责机制。”郭田勇还说,很多银行信贷人员不愿意做中小企业贷款,其最大的顾虑是贷款出了问题,变成坏账,可能要追究责任,甚至被追究终身责任。“建立尽职免责、渎职问责的制度,使银行信贷人员放下包袱。应给商业银行更大空间的自主信贷权,尽量让风险收益能够在可控范围之内,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和风险评价机制,使中小企业利息收入能够覆盖资金成本、管理成本、拨备成本,实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王胜春提出,鼓励各地政府设立风险化解基金,消化部分不良贷款;通过税收优惠,如对小微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减半征收营业税;继续鼓励更多银行发行小微贷款专项债券,贷款额不纳入存贷比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