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投资家查诺斯继2010年宣称“中国房地产正踏上通向死亡的跑步机”、“中国的泡沫是一千个迪拜的总和”之后,又在一份长达19页的演讲稿中,将看空中国的声调提到了最高,甚至直言中国将发生经济危机。
近来,多家国际机构也老调重弹,相互配合“看空、做空”中国,惠誉、穆迪相继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和展望。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认为,中国地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或成为中国财政风险潜在源头。
海外资金看空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大,理由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债务规模扩大、银行信贷质量堪忧、房价过高以及产能过剩严重等等。
不可否认,这些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就此唱空中国经济,显然过分夸大了事实。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10%左右的高增长后,潜在增长力将会下降,今后两年将处于7%-8%的水平,而未来也将会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而就地方债问题而言,其负债是源于投资,而不是源于超前消费。投资一方面形成了大量资产,另一方面可以取得巨大的现金流量。从另一层面来说,中国财政状况比许多国家健康得多,并不至于出现系统性风险,因为地方政府的信用是以中央政府的信用背书的。
而中国的金融体系与西方是有很大不同的,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坏账率低于1%,低于西方发达国家5%-6%的平均水平。我国金融市场化还远远不够,中国政府拥有对金融的巨大掌控力。在稳定金融体系的前提下,只要合理地控制住房地产的泡沫,通过新型城镇化释放潜在内需,单一的房地产问题造成银行坏账的风险并不大。
我们认为,导致中国经济出现问题的风险因素的确是存在的,比如中国经济效率较低,只有提高效率,中国才能承受较低的经济增速。再如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盈利能力仍然恶化,经济资源的分配依然受到垄断权力的影响和支配。对于中国金融行业来说,金融系统运行效率较低之外,不恰当地挤占了本应由实体经济分享到的资源与利润,这都将最终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经济处于结构转型期,但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应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做实”中国经济,主动控制风险或合理改革路径来应对风险。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平稳发展的动力,包括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等,都会激发很大投资消费的需求。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暴露出当前确实存在结构性弊病和潜在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转型的升级、创新驱动的强化,加大结构性减税改革的力度,减少小微型企业、宏观型企业的负担,以及持续推动改革和开放,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仍是当前全球富有吸引力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