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两家光电子上下游企业,同在一个大院创业,却互不相识,一个愁买,一个愁卖。两家企业昨在一场融资对接会上撞见,相见恨晚。这戏剧性的一幕引人思考。
同船共渡,互不相识
“我们是做大型触控显示屏的,公安局110监控中心的GPS车辆指挥系统,不少都是我们的屏幕。”武汉智图互动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江,昨日在光谷光电类企业金融对接会上寻觅风投时,推介企业技术。
一个声音突然从后排响起:“我们专做智能交通,就是在找你们这种屏。”说话者,是同样来筹钱的武汉中科通达公司财务总监魏国。
两家企业,都在光谷软件园创业,相距百步,却素不相识。
得知智图互动一块触控屏售价为150万元,中科通达十分懊恼:“从前异地采购,物流不算,买块屏得300多万元,花了几多冤枉钱。”两位“邻居”当即拍板,牵手闯市场。
几排开外,坐着专门生产智能光模块的武汉盛华微公司董事长杨春华,他最大的客户是烽火集团。几家企业闻讯立刻围了上去,有的同为烽火服务商,有的正欲带着产品打进烽火。
一场“筹钱大会”,让五、六家企业找到了一根藤上的“葫芦兄弟”。
“葫芦兄弟”亟须认亲平台
类似智图互动与中科通达这样的案例,在光谷2万余企业中不在少数。
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去年企业总收入近2千亿元,长飞、邮科院等巨人周围分布着一大批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却各自为战,未成链条。
魏国感叹,智能交通市场巨大,他虽拿到道路监控、信号灯、后台数据分析等多笔订单,但毕竟只是其中一环。他曾积极倡立武汉智能交通联盟,希望能在光谷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共赢,可直到这次会上,才找到合拍的“上游”。
在场多位企业家坦承,技术创业是光谷特色,创业者多为海外技术出身,市场和自我营销意识不强,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平台让大家“认亲”。
引进来,还要留得住
去年,光谷举办过40余场类似的企业交流活动,因行业跨度大,企业沟通效率并不高。专门把光电子等某个领域的企业聚到一起,还是第一次。
东湖高新人才办主任周煜介绍,光谷前期对人才和企业侧重“引进来”,下一步则要“活得了”、“留得住”。
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创业公司的平均存活时间为3.7年,2011年降至2.9年。在中国,可以活过3年的企业不到10%。一家企业能因一次机会飞速成长,也能因错失机会而夭折。
周煜说,今年光谷除每月举办一次“333会”(即每月第三周星期三下午3时举行企业融资交流会)外,还将多组织行业聚会,供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强互动。
(原标题:融资会牵出一串“葫芦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