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用来描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描述的关系,似乎格外贴切。近年来,银行业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在上市银行公布业绩报告之后,仍然引来一片质疑声,“暴利”、“吸血鬼”之类的词语不绝于耳。
原因主要在于银行业同工业企业比较后出现的巨大落差:2012年,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7.36%;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才实现利润1.42万亿元,同比下降5.1%;数千万家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只有1.82万亿元,同比增20%。
银行家究竟何德何能,使商业银行拥有如此强劲的盈利能力?无论从业务发展,还是收入来源看,实体经济才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本。商业银行之所以盈利高增长,是因为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商业银行要开掘更大盈利空间,必须进一步植根于实体经济之中。
在银行净利润构成中,收入、成本、拨备等是几个主要因素。从收入上看,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合计4963.52亿元,同比增长12.83%,较前年回落25.21个百分点,其中5大行增速均为个位数,工行银行以6.24%的增速垫底;相对比的是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及平安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的较高增速,其中兴业银行累计实现收入156.81亿元,增幅达66.50%。手续费和佣金的增速回落,主要受监管层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迫切。
从拨备看,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覆盖率295.5%,同比上升17.3个百分点。其中,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分别以465.82%、419.96%和399.85%的比率位居前三名。拨备的提高,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由此可见,实体经济发展的好坏,决定了不良贷款率的高低,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激发其经济活力,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更大盈利空间。当前,中小企业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能否帮助这些企业更好地发展,摆脱融资难的困境,走上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难得机遇。
银监会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上,连续三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涉农贷款连续四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贷款增长明显,为实体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力度仍有待加强,从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上来看,虽然四大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总量都较大,如工商银行余额数量位列第一,高达18400.76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分别达到8225.2亿元、7454.53亿元和5998.01亿元。但在增速上,除中国农业银行较上一年增长25.3%以外,其余三家均在20%以下,且工商银行增速仅为8.9%。
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各方应形成合力。无论是“三农”、小微企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传统的信贷业务有较大差别,这就需要银行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对行业的重新认识,并设计相应的信贷机制予以适应。如创新金融信贷产品,成立为实体经济开展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专业化水平;适当地调整考评机制和奖励模式,鼓励和引导工作人员投身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