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呆一年后变更募投项目 德联集团新项目前景难料

2013年05月09日 06: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9日讯 前不久,广东德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联集团”)(002666)发布了《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公告(以下简称“变更项目公告”)。公告中称,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由“广东德联(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变更为“佛山德联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新建项目”。而这一变更项目公告发布的时间,已经距德联集团上市的日子过去了整一年。这一年里,集团对原扩建项目没有任何的动作。

    据公告,德联集团变更募投项目的原因是看好一汽大众在佛山南海建立新工厂后的市场前景。但是,一汽大众的“南方战略”早在2010年便初露端倪,德联集团称自己为一汽大众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又怎会没能洞悉一汽大众的这一动向呢?德联集团跟着一汽大众跑,在园区建立“贴厂基地”的形式就一定能如同料想中的一样,为德联集团带来近三千万的利润吗?从德联集团的“慢动作”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点前途未卜。


    募投项目迟迟不开工 德联集团“发呆”一年后押宝一汽

    德联集团于2012年3月27日上市,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德联集团上市时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63761.29万元,该募集资金于2012年3月19日全部到账。但其对扩建项目却一直未予投资建设,就这么“发呆”了一年。今年的3月28日,刚好是德联集团上市满一年,集团却发出了一份变更项目公告。

    公告中称,扩建项目尚无实施任何建设投资。拟将用于投资原项目计划的全部资金7,950.05万元用于佛山新建项目,不足部分由超募的4,072.53万元资金补充,变更后项目将共计投资金额12,022.58万元,预计可带来2,716.67万元的净利润,该计划项目建设期为2年。也就是说,募集到的资金还要再等两年才有可能转化为上市公司利润。从2012年募资上市到2015年项目投产产生利润,要足足等待三年的时间,真是让人等的好辛苦。

    然而,通过查阅招股书发现,此次变更的原项目即广东德联(扩建)技术改造项目在招股书中是作为募集资金用途之一明确列明的。原项目计划投资7,950.05万元,拟用1年时间建设四条生产线,预计投产后每年将获得2232.7万元的净利润。试想,如果该项目在一年前就按计划顺利实施了,是有可能在今年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利润的。而现在这几千万的净利润要从哪里补回来呢?

    通过阅读变更项目公告可以发现,德联集团新建项目与一汽大众在佛山南海建厂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据了解,为了打开南方市场一汽大众早已开始实施“南方战略”,一汽大众在2010年6月就已落户佛山南海举行了一汽大众佛山项目正式签约仪式。在2011年6月,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年12月,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正式成立。对总部同样坐落于佛山南海,2012年才上市的德联集团来说,不应该没有预计和打算。

发呆一年后变更募投项目 德联集团新项目前景难料


    笃定一汽大众“南方战略” 德联集团可能“不赶趟儿”

    据了解,此前华南地区一直是日系车型的主战场,无论是布点还是营销,抑或与政府密切程度上,日系车均有明显的优势。而一汽大众的“南方战略”实施三年以来,日系实力最强的大本营——广东仍然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从2012年前11个月的上牌数据来看,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五家日系车企的市占率均入前十,总占有率达到42.11%,几近半壁江山。在这种情况下,德联集团把宝押在一汽大众身上似乎有点悬。

    此外,根据最新消息,一汽大众一期项目确定今年7月份投产。但根据德联集团对新建项目的规划,新建项目要到2014年9月才能投产。作为一汽大众配套商,德联集团的“慢动作”让其新项目的投产将比一汽大众的投产预期迟到一年。

    不仅如此,一汽大众布局南海,其战略意图一方面是抢攻华南市场,另一方面则是缓解其产能的严重不足。然而,在一汽大众短期产能不足的背后,却面临着中长期我国汽车产能可能出现严重过剩的严峻现实。

    据调查,到2015年中国汽车企业产能将达到3250万辆,产能将远远大于市场需求。按一汽大众佛山项目规划一期投产后产能30万,未来将提升至60万。试想到2015年,几近饱和的市场还能消耗多少产能?一旦汽车制造业政策趋紧,那么德联集团的项目收益恐怕将很难实现。

    相关报道:德联集团收购关联子公司“讨好”亲家母

 

更多上市公司深度报道,请点击进入公司聚焦专栏。


(责任编辑:蒋柠潞)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