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
我认为,虽然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转换期,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增速下降确实难以避免,但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到2020年,仍可以保持在7%左右的增长平台上。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将孕育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二是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现代化和制造业装备水平的提高,以及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技术发展,都将带来庞大的投资需求;三是节俭的文化传统,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四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口质量红利;五是全球化深入推进,将继续给中国利用全球资源和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来新机会。
当然,中国经济发展也不会一帆风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与困难。从外部环境和条件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还在发展和蔓延,主要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新技术革命仍然处在孕育过程中,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有可能成为常态,中国出口已难回高速增长轨道。从国内环境和条件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扩大、潜在财政金融风险增加等严峻挑战。
面对内外部风险和挑战,中国正在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将着力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构建新的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定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战略调整任务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就必然能得到充分释放。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传统的全球化红利内涵正在发生变化,经济贸易区域化趋势在相当程度上不断强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占亚洲GDP总量三分之一以上的两岸及香港在继续积极融入全球化网络的同时,应进一步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共同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从三地的禀赋和优势看,内地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潜力、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台湾的研发能力和转型升级经验,为相互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拥有全球最为成熟和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为内地企业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提供融资服务,同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出海平台;台湾是全球领先的制造业生产和研发中心,并且拥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价值链提升及对全球商业规则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值得内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借鉴。从另一方面讲,在内地经济转型、发展内需和进一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香港可以借助发展人民币市场来提升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力,在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中进一步巩固优势;台湾则可以借助庞大的内地内需市场深化产业升级、通过加快两岸合作打造全球产业龙头。
两岸及香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禀赋状态,具有天然和内在的合作优势,内地与香港以及海峡两岸已分别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也为彼此间的合作提供了机制化保障。可以说,未来的合作潜力与发展空间怎么评价和期待都不为过。我相信,互利互惠、合作共荣、携手并进、振兴中华,必将日益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本报记者廉丹整理)
专题:第三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