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开放中规范 在竞争中合作

2013年04月26日 08: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朱磊

  ——“推进金融合作及人民币国际化”专题讨论侧记

  

图① 经济日报编辑、记者正在做论坛现场报道。 崔 军摄

图③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梁凤仪接受媒体采访。朱 磊摄

  

图② 与会嘉宾专心听会。 崔 军摄

图④ 三经论坛吸引了多家媒体采访。朱 磊摄

  “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刚刚起步,一定要认识到它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全面性,要放得开手脚,经得起考验。”

  在第三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的分论坛上,来自三地的金融界人士围绕推进金融合作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嘉宾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予以肯定,同时也呼吁两岸及香港放宽并规范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让大中华金融市场更具活力。

  为人民币业务“松绑”

  “人民币国际化是从零开始的,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资金池只有不到1万亿元。这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放手,让它在市场上摔打学习。”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说。

  陈德霖表示,近几年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是很快的,但越到后面工作量可能就越大。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加快完善监管措施,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弥补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缺陷。

  对于这种顾虑,光大控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也深有同感,“人民币国际化主要问题在于资本开放,所以需要建设离岸市场,而香港能否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或在离岸人民币市场担当什么角色,都应由市场去选择,而不应该过多进行行政干预。”

  由于目前境外的人民币只用做存款和债券,而且存款利率只能用活期来计价,这使得离岸人民币的吸引力有限,资金、客户都没有办法做大。陈爽建议,境外人民币在其他领域也可以开放,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做融资,通过金融创新来推动境外发行人民币的债券、股票。“这样可以使境外人民币产品的渗透度更深,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有益的。”

  金融创新必须植根于实体经济

  一种货币的跨境使用必须依附于本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在发言中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也正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求拉动的结果。

  “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帮助企业在国际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强化风险管理,也可以成为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黏合剂。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归根到底是要保持一个充分开放的、竞争的、规范的环境,及时发现实体经济的需求,并且高效满足这种需求。”

  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李述德刚刚从迪拜返回香港。他在迪拜碰到一家大陆企业的负责人。这家企业新近接了大订单,连续4年向迪拜供应商品,如果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有4%的优惠。企业用这样的方法来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是市场的选择。人民币离岸业务就是一种金融服务,对象就是实体经济,要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选择最优的结算方式,避免换汇风险。这样才能使企业成本降低,竞争力提升,才能赚更多的钱来支持金融创新。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竞争中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台北、新加坡和伦敦近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一直致力于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香港面临竞争。对此,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梁凤仪认为,香港在金融行业发展多年,是最熟悉内地金融业务的城市。香港已培训相当数目的人才,法制成熟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亦较高,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香港亦拥有政治优势,通过监管、沟通及两地之间的默契,香港很有优势成为离岸人民币中心。

  “竞争是一个好事情!”陈德霖说,但在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中还要强调合作。只有竞争才能进步,只有合作才能共赢。相互扶持,才能把饼做大。

  金中夏则把这种竞争看做一种互补。他说,“饼”做大的时候,做的是增量,不是互相“抢饭吃”。新加坡有东南亚地区优势,伦敦也是人民币到欧洲投资的桥梁。香港不仅面临来自国际上的竞争,还面临着上海等内地金融中心的压力。香港的各项优势可以善加利用,但优势本身不能保证香港的最终成功,关键是保持一个开放、竞争和规范的市场环境,形成不断创新的文化,灵敏地发现和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正在发力,大家可以对台湾成为下一个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有所期待。”李述德表示,从中国银行在台湾的业务拓展看,两岸人民币、台币结算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

 

    专题:第三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


(责任编辑:华青剑)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