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部遭合并 人员动荡客户流失一半

2013年04月08日 09:40   来源:投资者报   李真

  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萌芽不过五年多,却风雨飘摇,命运曲折。

  3月底,中信银行曾经引以为豪的私人银行部门,悄悄与财富管理部门合并的消息在微博上流传,原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马劲松也被传出到石家庄分行任副行长。

  对此,《投资者报》记者向中信银行办公室求证,但对方并未透露详情。

  不过,记者在该行近期发布的2012年年报中发现一些端倪,在组织架构图中,曾经单独列示的私人银行部,却以“财富管理部(私人银行中心)”的形式列示,进一步验证了合并传言。

  人员动荡客户流失

  “我去年就离开中信私人银行了。”在电话中,范勇辉(化名)的声音透露出些许伤感。

  2007年8月,中信私人银行中心成立,成为国内首批开办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之一。抱着对新业务的期许,不少优秀人才投身到中信私人银行中心,范勇辉也是在该部门成立几个月后加入的。他在海外留学期间,曾有在外资投行工作的经历。

  开始几年,虽然存在管理问题,部门负责人也发生过更替,但范勇辉自认那几年过得还算不错。

  一年多前,在和范勇辉一起吃饭时,他曾自豪地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中信私人银行在同业里位居前列,他和其他同事还经常受邀给其他私人银行做培训。

  从数据上看,中信私人银行在过去的确发展不错。

  2010年,中信私人银行业务实现盈亏平衡,截至2010年底,私人银行客户数量为10055户。

  2011年,客户数量突破了2万户,达到23152户,中信银行也乐观地认为,私人银行业务全面步入释放产能、盈利导向的阶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信银行与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关于私人银行业务合作的主要协议均已生效,双方合作的私人银行业务单元已步入正式运营阶段,中信银行方面宣称:“本行借此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中唯一进行私人银行中欧合作的私人银行服务机构。”

  除了BBVA的协助,2012年中资行私人银行门槛统一下调,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的门槛也从800万元下降到600万元,意味着将客户范围扩大。从外部条件看,中信私人银行迎来发展良机。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信私人银行面对的却是人才、客户动荡的一年。

  “很多同事都离职了,转投信托、券商或其他私人银行。”范勇辉说。

  人才流失之后,是客户的流失。

  2012年年报数据显示,中信私人银行客户数量下滑到1.17万户,较2011年减少了一半。

  “有外部原因,更多的还是内部管理问题。不过,中信现在面临的问题在其他银行也存在。”范勇辉表示。

  中资私人银行三大通病

  事实上,除了中信私人银行,其他多家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也不平静,经常爆出负责人离职的消息。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资私人银行有三大通病。

  第一,手脚被束缚。多家私人银行部在总行设有独立的部门,但在分行层面却落不了地,同时还要依靠零售部门及客户服务部门,造成既要受制于总行理财管理部门,又受制于各分行零售部门的窘况。据了解,马劲松也曾努力试图摆脱依靠零售部门的局面,但未能实现。

  第二,与贵宾理财殊途同归。私人银行业务本质上要为客户保有财富、创造财富、传承财富,像一个管家,但现在中资私人银行业务更多还是停留在代销产品、推销产品的层面,与贵宾理财业务接近,甚至与贵宾理财之间竞争客户。之所以造成这个局面,固然是银行自身创新性差所致,但深层原因则是其受制于分业监管,缺少牌照,私人银行发行产品的自主权受限。

  “私人银行缺乏有独立产权的投资产品,在股市、企业直投方面的限制比较多,被迫成为集成商,卖产品组合,所以打破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非常有必要。”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在一次论坛中表示。

  第三,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银行内部沟通成本比较高,再加上私人银行部门员工经验不足,却经常高高在上,不接触基层客户经理,还经常政令要求划转客户,久而久之必然与基层销售部门产生隔阂与矛盾。


(责任编辑:华青剑)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