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融资结构的不断变化、投资环境的逐渐优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受到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影响,利差收入减少,“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明显。“金融脱媒”趋势下,将对银行业造成怎样的影响?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加快布局财富管理业务或成银行新出路。
银行渐失融资主导地位
“银行1年期定存利率3.25%,理财产品年化收益4%—5%之间,我肯定选后者。”投资者王女士告诉记者,除了银行定期储蓄,还有更多收益率更高的投资工具可以选择,诸如货币基金、股票等。
正如王女士所说,近年来,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将对银行储蓄形成持续挑战,货币市场基金等让储蓄分流。当前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同比增速已经从2009年的45%下滑到15%左右;同时,货币市场的发展使相当一部分资金从商业银行储蓄转向货币市场工具,居民越来越倾向于投资理财产品、基金或保险等。
日前,央行公布了2013年第1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近五成居民(44.5%)倾向于“更多储蓄”,较上季下降2.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为37.6%,较上季提高4.1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房地产投资”和“购买债券”,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25.9%、19.9%和14.6%。
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分析指出,这些投资工具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银行业储蓄存款来源相对减少、稳定性下降、资金成本增加,银行融资中介功能渐渐削弱,银行将逐步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
从贷款的角度看,企业获得资金可以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信贷类融资占比不断下降,非信贷类融资占比从2002年的4.5%上升到2012年的39.82%。2012年前三季度,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增加6.72万亿元,只占当期社会融资总量11.73万亿元的57.3%,而同期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的占比累计增加9.8个百分点。同时,活跃的民间融资也在中小企业层面上分流了大量的银行客户。
将重心转移至中间业务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带来怎样的影响?以下一组数据或许能解答金融脱媒带给银行业的严重冲击。
以美国经验为例,1980年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市场份额中,商业银行占比接近60%;而到1998年,这个占比下降至30%。同时,美国银行业经历了严重的破产倒闭和重组风潮。之前,银行倒闭数量基本每年在20家左右,到1985年就超过上百家,高峰时期达到530家。
金融脱媒在国际上早已成为趋势,中国银行业应如何迎接这种挑战?随着社会融资结构的不断变化、投资环境的逐渐优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受到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影响。曾韵佼告诉记者,“在我国银行业现有的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盈利的经营模式下,信贷资产规模一旦出现萎缩,银行利差收入减少,商业银行依靠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将面临危机。”
曾韵佼认为,从长远角度看,“金融脱媒”将促使商业银行转变经营发展战略,加快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中间业务上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仍占据主流地位。对投资者而言,可以从市场获得更加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同时,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
此外,曾韵佼指出,银行业开展财富管理业务,能改变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负债结构和收入结构,使其更适应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在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还能扩大基础客户群、优化客户结构,使其目标客户群体的层次更加清晰,能更好地按照目标客户的金融投资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投资服务与产品。
名词解释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直接融资(即通过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资金需求方,即资金融通的去中介化,包括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贷款的去中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