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苹果道歉只是依法维权的开始

2013年04月03日 07:4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陈静

    苹果终于道歉了,但在这似乎告一段落的事件背后,却值得人们进一步深思,未来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该依靠谁——

    在事发两周后,苹果公司终于在北京时间4月1日晚向中国消费者道歉。这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道歉信符合苹果公司的一贯风格——上一次,苹果公司CEO库克因iOS地图问题出错向消费者道歉,也是在被曝光后拖延了整整10天。

苹果道歉只是依法维权的开始

    公开致歉信中,虽然仍强调目前消费者的“顾虑或误会”是“沟通不足导致”,但还是作出了4项具体承诺。特别是自4月起,苹果将对iPhone4和iPhone4S产品服务包升级为全部采用新部件的设备更换,并且自更换之日起重新计算1年保修期。这被外界视为,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售后服务政策将全面对接中国“三包”规定。

    迫使苹果“低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舆论,更是来自于中国市场。苹果2013财年第一季度在中国收入增长67%,达68亿美元。对于“后乔布斯时代”创新乏力、可能出现10年来首次净利润下滑的苹果来说,中国已是其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市场。

    然而,一边垂涎于市场的巨大商机,另一边却对市场的服务要求百般托词、不予回应,苹果公司此次被广为诟病的问题并非其一家跨国企业独有。此前,深陷“变速箱门”的大众汽车也因“政策有别”而受到批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市场去年以281万辆的销量为大众集团贡献了整体销量的30.2%。

    这些跨国企业为何在中国市场犯下一样的错误?一方面,这或许是许多欧美跨国公司“通病”,漫长的流程和繁琐的内部沟通使其对所在国消费者反馈不能及时回应。但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这些企业缺乏对新兴国家市场消费者的尊重。早在1999年,日本东芝公司就曾因对不同国家消费者提供不同售后服务而遭到炮轰,并逐渐失去中国市场第一大笔记本厂商的位置。而后,惠普也因显卡问题对中美消费者提供不同解决方案,导致其个人电脑在中国市场份额减少50%。前车之鉴如此惨痛,后来者仍然重蹈覆辙。包括苹果在内的跨国企业对此应该反思。

    此次苹果的道歉,看似让这一持续多日的事件有了结果,却值得人们进一步反思:为什么如此多的跨国企业敢于在售后服务上“中外有别”?为何消费者权益保护基本上只能依靠媒体曝光?未来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能否走上更加依靠法律监管的道路?

    在今天刊发的来自国外的3篇报道中,本报记者向您介绍苹果公司在国外的售后服务处于怎样的水平,并分析为何这些跨国企业不敢在当地实行“歧视消费者”的原因。答案十分简单,那就是当地政府制定了“严格、清晰”的法律法规,并确保规则得到严肃执行。因此,针对部分跨国企业对我国消费者进行区别对待的现象,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行为,应在产品上市前就予以纠正,在实践中予以严厉监管,对那些想“钻空子”的企业形成强大法律约束力。当消费者确实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也确保其能够顺利使用法律武器,减少消费者维权成本。

    

(责任编辑:马欣)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