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公募基金牌照“含金量”将缩水

2013年03月28日 08:23   来源:深圳商报   李玲

  昨日,国内公募基金迎来了自己的15岁“生日”。统计显示,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已有基金公司77家,公募产品1606只。管理规模截至去年底已超过2.8万亿元,份额也已突破三万亿。虽然基金业发展较快,但目前却进入了“赚规模不赚钱”的怪圈。有业内人士昨表示,未来15年国内公募基金公司或将突破千家,牌照价值将进一步下降。

  公募基金迅速扩容

  1998年3月27日,基金金泰、基金开元宣告成立,自此拉开了我国公募基金发展的序幕。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去年12月31日,基金行业资产净值2.87万亿元,份额规模3.17亿份。

  从发展路径来看,公募基金从1998年底的107亿资产净值起步发展,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的大牛市后,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一度暴增。2007年第四季度资产净值达到高峰,当年末资产净值达到3.27万亿元,份额规模达到2.23亿份。但好景不长,随着A股市场进入熊市,中国基金业规模在2008年底一度跌破2万亿,只剩1.94万亿元。去年,短期理财、跨市场ETF等创新产品面世,管理规模迅速上升,基金份额重回久违的三万亿份以上。

  从基金发行数量来看,近年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前,基金发行年量均在100只以下。而2008年后,每年的发行数量都保持在百只以上。截至今年3月22日,已有公募基金产品1606只,其中权益类产品占据主要地位。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数量分别为618只及227只。债券型基金以及货币基金数量分别达到443只及119只。另有QDII型基金71只,封闭式基金128只。

  近年来基金经理数量也在迅速上升。2006年以来,每年新增基金经理人数都在百人以上,目前在岗基金经理人数已达825人。但随着券商、信托等行业的崛起,有很多基金经理选择离开,特别是在近三年的熊市中,每年离开的人数保持在90人以上。

  348只产品净值在1元以下

  统计显示,基金业诞生以来,股基在多数年份都处于盈利状态,但也有一些产品自成立以来从未赚过钱。

  数据显示,偏股型基金自2003年来,仅2004年、2008年及2011年出现整体亏损。而2006年、2007年及2009年,收益率分别为127.21%、131.82%及73.02%。混合型基金收益率略低,但在这三年里,收益率也在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看收益率可观。但WIND统计显示,多达348只产品复权净值仍在1元面值以下,也就是说若基民从基金成立之日起购买并持有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成立于2007年的中邮核心成长、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以及广发大盘成长等6只产品,复权净值在0.6元以下。

  与大盘相比,基金收益率也并不如意。统计显示,股票型基金仅在2003年、2007年、2011年以及2012年四年跑赢大盘,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收益率甚至远低于沪深300指数。

  牌照价值将大幅下降

  2010年起,停滞已久的公募基金牌照再度开放,公募基金公司快速扩容至目前的77家。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数量在未来十五年还将继续扩容。

  夏基金党委书记、香山财富论坛理事长范勇宏在昨日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中表示,公募基金牌照需求将不复存,牌照价值会越来越低。他表示,15年前,甚至5年前批一个公募牌照都是宝贵的金融资源。但今年6月1日新基金法实施后,靠牌照过好日子的时代将一去不返,中国基金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未来15年,基金业将出现重大变革,基金公司数量会越来越多,估计这个数字将达到1000家以上。

  万向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风则表示,全能型基金公司目前已没有机会,只有走精品店路线才能求得发展。目前很多新兴的基金公司正处于转型过程,有的公司甚至拿到产品批文也不发行。认清自己的客户、优势,打造精品店模式才有发展的可能。


(责任编辑:康博)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