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不断的减持,已经让上海新梅(600732)第一大股东之位岌岌可危,而兴盛集团似乎仍然没有收手的迹象。在2003年通过重组进入上海新梅后,十年的时间内,兴盛集团并没有启动对上海新梅大手笔的运作,仅仅凭借着重组前大股东已有的几宗上海项目以及后来购入的江阴项目,就支撑起此后公司大部分业绩来源。与如今动辄5元以上的减持价格相比,约1.4元的持股成本对兴盛集团而言可谓“获利颇丰”。Wind数据显示,凭借着连续减持,上海新梅及其一致行为人荣冠投资纯获利将近8亿元。
业务缓慢发展
回顾历史,兴盛集团进入上市公司的时间已久。早在2002年11月,时为上海港机的控股股东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与上海兴盛实业发展 (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并于2003年5月27日签署了《股权转让补充协议》,上海港机厂将持有上市公司的全部国有法人股1.65亿股(占总股本的66.56%)转让给兴盛集团,转让价格为每股1.398元,转让总金额为2.31亿元。
通过资产重组,兴盛集团将旗下的上海新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90%股权、上海新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1%股权置入上市公司,上海港机的主营业务也从港口机械制造行业转为房地产的开发与经营,公司因此更名为上海新梅。重组完成后,兴盛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和人员绝大部分都进入了上市公司。
当时,兴盛集团注入上海新梅的两家房产公司的业务主要限于上海地区。而在当年,房地产被上海列为支柱产业,正经历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之际,因此上海新梅的转型也让市场抱有不小期待。
不过,兴盛集团入主后并没有带领上海新梅快速扩张。公司的利润来源仍主要依赖重组之初注入的新梅共和城和新梅太古城两大项目,以及重组不久后拿下的新梅绿岛苑项目。直到2010年5月,公司收购兴盛集团、上海新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江阴新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90%、10%的股权,才正式开拓上海外市场。
然而同时,公司的新梅太古城项目面临着巨额资金投入以及动迁的巨大压力,为此公司不得不停止了后续动迁,并逐步将该项目的控股经营权转让给中粮置业。2011年3月,上海新梅以3.41亿元的总价向中粮置业转让了持有的上海新兰房地产股权。凭借着这次股权转让,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约为6556.67万元。而当年,公司获得的净利润仅为2567.81万元。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利润亏损1788.51万元。
后续项目匮乏
近年来,上海新梅面临着后续项目匮乏的窘境,而大股东兴盛集团的几次重组尝试最终也不了了之。
2007年8月,公司曾停牌两个月筹划重大事项,但最终由于与重组意向方无法就重组方案最终达成一致,公司大股东兴盛集团终止了对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2010年,公司也曾因重大事项停牌,但最终因条件不成熟而停止并复牌。
与此同时,上海新梅的项目储备也趋于枯竭。由于江阴房地产市场低迷,今年2月,上海新梅将持有的江阴新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5%的股权转让给了大股东兴盛集团。从公司2012年年报来看,公司目前在建的仅有江阴新梅豪布斯卡项目,公司面临着土地储备不足及可持续经营能力下降的风险。上海新梅则表示,根据公司管理层对公司2013年及未来的经营计划,公司将考虑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
不过,从公开资料来看,上海新梅大股东兴盛集团旗下主要资产来自于房地产开发。尽管兴盛集团及一致行为人在减持时曾表示,套现是为了培育“第二主业”,但在短期来看,还难有更合适的资产注入。
仅从持股成本来看,2003年兴盛集团接手上海新梅股权的价格为每股1.398元。在此期间上海新梅分别于2005年和2012年实施了利润分配。其中,2005年每股派息0.01元(税前),2012年则推出10送8派1元的分红方案。而截至3月27日收盘,公司股价为5.85元,就此来看,兴盛集团从二级市场的减持可谓获利颇丰。按照当前兴盛集团剩余持有的3794.29万股粗略估算,仅仅凭借减持,兴盛集团及其一致行为人获利就接近8亿元。
一面是大股东套现“代孵”,一面是新晋二股东南江集团未有新动作,上海新梅的控制权可谓正处“空窗期”,这显然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无论大股东对于上海新梅的未来发展有何意图、南江集团是否能注入新的活力,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能够保持稳定的控制权、明确的业务发展规划显然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