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富士康:我们没有放长假

2013年03月26日 09:58   来源:深圳商报   万红金 肖晗

  富士康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网曝富士康鼓励员工辞职,有大批员工因此辞职,同时正在实施轮流放长假,主动辞职有600元补助。富士康经营情况如何,真的要大量裁员吗?深圳商报记者昨日分别前往富士康位于龙华和观澜的园区,进行实地调查。在采访中,富士康称并未出现“鼓励员工辞职、放长假”等情况,目前,富士康内地各个园区生产情况良好,员工稳定,离职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昨日,记者拍摄的富士康龙华园区。

 

昨日,记者拍摄的富士康龙华园区。

 

春节刚过的富士康南一门前,曾经有不少前来求职的年轻人。

 

春节刚过的富士康南一门前,曾经有不少前来求职的年轻人。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富士康南一门前张贴暂停招工的告示。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富士康南一门前张贴暂停招工的告示。

 

记者昨日看到,富士康南二门员工招聘点空空荡荡。 本版摄影 深圳商报记者 陈锡明

 

记者昨日看到,富士康南二门员工招聘点空空荡荡。 本版摄影 深圳商报记者 陈锡明

  不过,富士康的变相裁员传闻也不是空穴来风。富士康国际刚刚公布的2012财年业绩报告显示,由于来自大客户订单数量减少,导致去年该公司净亏损高达3.164亿美元,创自2005年富士康国际上市以来最大亏损纪录。

  往日拥挤的招聘点空空荡荡

  昨日上午10时左右,记者来到富士康龙华园区南一门,这个招募点往年都是常年招聘,每天很多人排队求职,但是今年春节之后,这里就挂出了一个告示牌,暂停招聘,目前这个招牌依然很显眼地摆在那里。记者今年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来这里时,还有五六十名外来工在这里咨询。昨天到这里,发现大门口仅有四五个人。记者前去询问,原来是一家物业公司在这里招聘安检员,这个招聘和富士康没有任何关系。这家物业公司是想到这里以前人流量大,能够招到员工。记者询问了富士康的保安人员,他们告诉记者,富士康停止招聘普工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记者分别前往富士康龙华园区南大门、南二门,几个招聘点前也是空荡荡的。记者到达富士康观澜厂区门口时,正好是11时45分,看到许多身着工衣的富士康员工从厂区走出。记者随机问了几名员工,公司是否在裁员,是否鼓励员工辞职并有600元补助,几名员工表示并不知情,他们依然在上班。

  据某财经媒体报道,在富士康门口会见到许多推着行李箱辞职离开的员工。记者在观澜富士康南门和富士康宝源工业园守候多次,每次将近1个小时,发现这里没有出现成批员工推着行李箱离开的现象。

  富士康对“鼓励员工辞职”辟谣

  有网帖称,深圳富士康出台新规定,员工开始轮流放长假,同时,如果员工主动辞职的话,有的部门还可给予600元补偿金。某财经媒体还指出,富士康对员工“只出不进”,背后则是在岗的员工无班可加,工人每月工资大多不到2000元。不满一年的员工底薪只有1800元,扣除住宿伙食和社保公积金500元左右后已所剩无几,这让工人们想留下来都很难。

  是否真的是这样?记者昨天采访了几位员工,他们表示加班确实没有那么多,所以工资收入有所减少,但每月工资“还可以”。

  记者昨日就此事向富士康相关人员求证,富士康主管媒介的相关负责人随即给记者发了一份针对此消息的严正声明,声明称此报道为不实报道,涉及三点内容。其一,富士康没有出现报道中提及的“鼓励员工辞职、放长假”等情况,目前,富士康大陆各个园区生产情况良好,员工稳定,离职率在同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其二,富士康科技集团今年年后一度停止招工,其主要原因是员工年后的高返工率(深圳地区为97.5%,其他地区均为90%以上),这极大满足了富士康当时的生产需求。其三,随着年后富士康业务的增长,用工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富士康内地部分园区已经开始重启招工工作。

  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富士康位于武汉的园区目前还在大量招聘普工和技术工。富士康武汉园区主要产品涉及信息系统整合与服务产品,即个人计算机、新型游戏机和自动贩卖机等数码产品。目前还一直在招聘员工。

  相关新闻

  富士康国际亏损创纪录

  富士康国际于上周四公布了其2012财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来自大客户订单数量减少,导致去年该公司净亏损高达3.164亿美元,创富士康国际自2005年上市以来最大亏损纪录。iPhone 5销售不佳,产量萎缩,是与其合作的富士康国际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富士康国际的市值目前大约为28亿美元。

  富士康国际在其财报中称,近年来,一方面,全球OEM品牌与新从业者之间展开激烈的市场占有率争夺战,希望代工企业提供更低成本的产品。另一方面,代工企业又面临制造费用高涨、劳工成本和原料价格上涨等压力。双重因素导致富士康国际毛利率下滑,并出现业绩亏损。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起,富士康国际净利润已经连续5年“不振”。富士康国际2005年在香港上市,2006年和2007年净利润均保持小幅增长,维持在7亿美元左右。2008年其净利润下滑83%至1.21亿美元,2009年继续下滑68%,至3900万美元。2010年该公司巨亏2.183亿美元,2011年富士康扭亏,净利润7289万美元。2012年富士康国际再次巨亏,并刷新亏损额。

  富士康国际表示,未来公司计划更名为“富士康移动公司”(FIH Mobile Ltd),以避免与非上市母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nn Technology Group)混淆。但更名计划仍有待征得公司股东和注册地开曼群岛当局批准。

  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富士康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2009年就有报道称,富士康员工总数相比2008年增加9.7%,但劳工成本却下降27.8%。这意味着,富士康付给劳工的薪水从2008年的人均6210美元,降至2009年的4086美元。美国劳工协会及舆论多次指责富士康压榨员工。迫于压力,富士康自2010年6月1日开始多次实行基层员工涨薪三成计划。

  在业绩的压力下,富士康也在谋变。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代工制造业利润的走低,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导致富士康发展前景不明。为了改变这样的格局,昨日有消息传出,目前郭台铭已经拜访小米并与其董事长雷军展开会谈,估计富士康有可能与小米合作进军智能电视。

  除近日在广西建光伏产业项目的消息外,自2012年开始,富士康布局光伏的消息不断出现,仅山西、江苏两地地方政府披露富士康的太阳能投资计划就接近千亿元人民币,富士康的计划涉及光伏全产业链。这一度被视为富士康逆势布局,进行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近两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已经在光伏产业、LED、锂电池、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朝阳产业投入相当资金,但是成效并不显著。(万红金)

  新闻背景

  iPhone5市场前景被“唱衰”

  成为合作方富士康国际效益下滑一重要原因

  国外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在3月份发布报告,透露2012年第四季度苹果iPhone5的销量达到了2740万部,在销量排行榜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尽管近期市场表现不错,业内一些分析师对iPhone5最终销售前景并不看好。

  根据该市场报告,2012年第四季度苹果iPhone5的销量达到了2740万部,而同期被视为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三星Galaxy S3销量为1540万。尽管如此,一些分析师依旧指出,iPhone5并不如苹果公司预想得那么成功。美国Raymond James金融公司分析师认为,对比iPhone4S,iPhone5缺乏重大创新,且LTE网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无法支持,这款苹果手机最终销量可能会让人失望,无法达到原先的预期。

  实际上,虽然iPhone5在去年第四季度夺回销售桂冠,但数据同样显示,在这款手机推出3个月后,其销售量与iPhone4同期相比几乎少了一半。

  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就有多家媒体报道,因iPhone5手机销售不如预期,苹果公司已将其向日本手机面板厂商下的订单缩减了约一半。而在随后的1月中下旬苹果公司财报会议上,对于该传言,苹果CEO库克也未予以否认。

  iPhone 5销售不佳,是与其合作的富士康国际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猜测认为,苹果削减iPhone5订单很有可能是为其新品让路。但也有观点认为,iPhone5销量不佳导致苹果缩减订单也并非空穴来风。苹果手机的市场号召力已经开始下降。

  战国策公关顾问机构首席分析师杨群表示,苹果凭一款手机已经热销了5年,但从消费者角度看,从第一代iPhone到最新的iPhone 5,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很正常。目前除了iPhone手机,三星、HTC以及摩托罗拉移动等知名手机品牌及时推出了多款高端智能手机,消费者选择空间变大,从而导致iPhone5销量下滑。


(责任编辑:王笑雨)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