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银行季末考核时点将至 高息揽储披上合规外衣

2013年03月26日 07:07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张歆

    季末考核时点将至,又一场揽储大战也随之登场。在本次揽储大战中,理财产品再次充当先锋角色,有银行宣布单独向行外资金发行高收益率产品,更有银行通过为大资金量身定制理财产品,将存款意向转化为理财产品“购买力”,其最主要区别是存款利率最多能按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上浮10%,而理财产品的收益则由银行与客户直接议价。

    “我替朋友咨询存款事宜,被告知银行公布的利率是不能被直接突破的,不过客户经理同时告诉我,可以根据大客户要求的时限通过定制理财产品的形式变通的实现高息”,李女士近日向《证券日报》记者爆料。

    本报记者随后以“有大额资金想存银行一小段时间”为说辞暗访某上市银行客户经理小张,该客户经理也劝说记者改存钱为定制理财产品。

    “现在各大银行一般都不敢再高息揽储,尤其是北京的网点更不可能”,小张表示,“不过,还是可以有变通的方法,现在多数银行都是通过理财产品合规的给大客户较高收益的”。

    据记者进一步了解,小张所说的变通的方法实际上是借定制理财产品实现揽储的目的。具体路径是:银行根据客户要求的资金停留时限设定专门的理财产品,同时,双方就预期收益率进行协商。虽然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不承诺保底收益,但是高预期收益率的背后往往与银行业的刚性兑付相联系。

    当然,这种定制理财产品对于资金的量级有着较高的门槛,小张所在银行的要求是不低于500万元。

    事实上,面对存贷比的考核压力,银行揽储的手段愈加升级,“资金挖角”也愈演愈烈。

    日前,记者的手机接到一条来自某国有大行客服人员的短信,“**银行于季末推出多款高息理财产品,额度有限先到先得”。记者按照联系方式回电后发现,该行推出了一款34天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4.5%。不过,该产品只向行外资金发行,换句话说,该产品的高收益率主要是吸引增量资金。对于存量资金,该行开出的价码是30天,预期收益率3.9%;77天,预期收益率4.2%。

    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收到的理财产品短信中,预期收益率被以“高息”的名义进行了包装,这显然也是一次销售误导。

(责任编辑:刘佳)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