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专家指奔驰宝马只敢在中国用致癌材料

2013年03月22日 07:44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李春莲

  编者按:随着央视等各路媒体的持续曝光和追踪,在舆论的重压之下,今年3月俨然已经掀起了一波问题汽车召回潮。尤其是一些此前颇为傲慢的国际车企,此次终于正视中国消费者的诉求。这既体现了“3·15”消费者维权效果日益明显,也反映了今年1月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具备了相当的威慑力。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315特别行动:豪车里的怪味》,曝光了奔驰、宝马和奥迪等豪车常年有异味,致使车主抵抗力下降等多种问题。

  经检测表明,为降低成本,奔驰、宝马和奥迪等6款国产豪车使用了致癌物沥青作为车身阻尼材料。

  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拥有一辆奔驰或者宝马曾是多少人的梦想,而如今,被认为是高档车的奔驰、宝马和奥迪等竟然如此不安全。

  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深陷奔驰、宝马等豪车污染门的车主维权可谓艰难。

  豪车被曝用致癌物质

  3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012年汽车产品缺陷信息投诉情况》显示,除了变速器、气囊、轮胎等质量问题外,车内异味已经成为车主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随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315特别行动:豪车里的怪味》,曝光宝马、奔驰和奥迪等豪车常年有异味。

  央视分别从近3年内生产的北京奔驰C级车、E级车,华晨宝马3系车、5系车以及一汽奥迪的A6、Q5上取下6个阻尼片样品送至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成分检测,检验结果显示,6份样品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早在1976年就将煤焦油沥青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据了解,目前欧美等汽车业发达国家,汽车阻尼片一般都用高分子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这两种原材料都不会挥发有毒有害气体。为何单单在我国使用了有毒害的致癌物质呢?

  被央视曝光后,奔驰公司和宝马公司迅速做出了回应,且如出一辙,均没有承认上述问题,而是称将进行深入调查。

  奔驰公司更是表示,目前中国生产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和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一样,使用的是同样的进口阻尼部件,并且符合梅赛德斯—奔驰全球质量标准。

  对此,有资深汽车行业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奔驰和宝马如此明目张胆的使用有毒材料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在相关标准健全的国家不会也不敢。我国目前在汽车材料使用上没有明文规定,导致这些厂家有空子可钻,汽车生产各个环节都存在监督漏洞。

  “如果全球使用统一的标准话,不会出现上述问题。”汽车专家张志勇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他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盈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肯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由于每个国家的政策不同,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和材料也不同。而正是因为我国相关政策相对不够健全,企业在逐利的过程中,或许会选择使用不环保,成本较低的材料。

  有毒奔驰宝马等车应被召回

  目前来看,奔驰和宝马等车主仍旧面临着投诉无门的难题。

  对于车主的投诉,厂家和4S店都相互推脱。甚至告知消费者诉诸法律渠道,同时则需要车主提供能够证明车内存在污染的检测报告作为证据。

  但是,在我国,车企并不认可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证明,而能被认可的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又通常不接受消费者个人送检。这让众多的受害车主无路可走,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受害者越来越多。去年10月,全国各地的奔驰车主自发成立了“奔驰C系异味问题维权”QQ群,截至目前共有超过450位维权车主,而且维权车主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对此,张志勇表示,在上述背景下,车主可以放弃对车内污染的检测,而是去检测车企所使用的不合格材质。沥青在国外是禁止使用的,如果检测出确实使用了沥青,所造成的毒害就是存在的。可以据此采取法律措施。

  此外,张志勇认为,受害车主还可以根据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向相关部门投诉。

  张志勇认为,奔驰和宝马等车使用致癌物质对车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属于人身伤害,应该属于汽车召回的范围。

  实际上,车内空气质量早已引起了业内的关注,车内空气质量也关系到千百万有车一族的健康安全。2012年3月,由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正式实施,《指南》明确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有关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常见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

  但是,上述《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因此,在张志勇看来,此标准没有强制性,没有约束力。企业有空子可钻,自然就会选择能够降低成本的材料。


(责任编辑:向婷)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