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多家银行启动账户身份验证

2013年03月20日 08:36   来源:郑州日报   张世豪

  家住桐柏南路的田女士最近遇到一件烦心事,自己农业银行的银行卡内有钱却不能取钱了。田女士告诉记者:“钱打到卡里了,密码也正确,在ATM柜员机上取钱时,机器显示不能办理此项业务,在柜台取,营业员也说取不了,要想取还要到派出所开证明。”

  记者和田女士一同来到工人路宏河路口的农业银行了解情况,工作人员表示,该行正在对存款账户的客户身份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期间身份信息不全的账户可能暂停其服务。由于田女士当时办理银行卡时使用的是第一代身份证,田女士现在的第二代身份证涉及到身份证号升位,而第一代身份证从今年开始停用,田女士必须到户籍地开具身份证明,证明其两张身份证为同一人,银行才能为田女士进行账户信息更新,之后卡才能正常使用。

  记者昨日采访多家银行获悉,人民银行早在2011年12月发布规定,要求各行清理虚假匿名账户,相关核查工作要于今年底完成,并中止为身份不明的存款人提供服务。

  多家银行开展身份核实

  近期多家银行已开展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身份信息核实工作,重点核查2007年6月30日之前的账户和非居民身份证开立的银行账户。

  目前,除农业银行外,招商、光大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回应称正在开展核查工作。按照央行的部署,各个银行今年将进一步开展核实工作,清理虚假匿名账户,年底前完成清理,没有验证身份的账户有可能被冻结,不仅不能转账、刷卡消费,甚至可能在ATM机上都无法存取款。

  银行人士提醒市民,如果你有2007年6月30日之前办理的老账户,请前往银行补充相关身份信息,以免影响正常使用。

  意在清理不法账户

  为什么此次身份核查以2007年6月30日为界?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2007年前银行还没有上线“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办卡人可以持他人或者伪造的身份证开设个人人民币存款账户。而且,当时还可以批量办卡,即一个人帮助很多人办卡,容易造成虚假账户存在,或者个人信息不完善,无法查询。“2007年6月,央行和公安部正式建成启动了‘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个人存款账户开始实行实名制,能方便快捷地验证客户所出示居民身份证件的真实性。”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银行卡手机短信作案,几乎都是不法分子诱骗持卡人将资金转移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上,而这些账户绝大部分都是银行假名、匿名账户。另外,假名匿名账户还能将腐败、金融诈骗的资金转移,清理这些账户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这些违法犯罪活动,把企图以虚假身份证开户的不法分子堵截在银行体系之外。”该人士称。

  银行可自行安排核查时间

  按照人民银行发出的规定,核查工作要于2011年12月25日~2013年年底完成。记者昨日拨打多家银行客服电话后发现,不少银行根据各行情况,制定了不同核查时间,光大银行在官方网站称核查时间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兴业银行去年5月已在官方网站发出核查公告;具体操作上各行也不相同,比如光大银行客服人员表示,不会要求符合核查条件的客户刻意跑到银行办理相关核查工作。当客户在办理业务时,会根据规定,指引对方完成相关核实工作。此外,多家银行客服人员均表示暂未启动核查工作。但银行方面表示,这项工作是央行在全国统一部署,所有银行将会逐步启动。

  部分合法账户或被误伤

  虽然此次银行核查个人账户信息主要针对各类虚假、匿名账户,但是市民“没怎么动过”的合法个人账户也可能被误伤。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市民,假如是2007年6月30日前办理的工资卡、定存账户、房贷卡,不妨带上本人开户身份证去银行跑一趟,以免因暂停服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2007年6月30日之前用身份证开户的客户,若之后曾经用身份证在银行办理过业务,银行就已经对其进行过身份核查,不会受到此次核查的影响。但如果多次去过银行,但一直未出示过身份证办理业务的,还是需要去银行核实一遍。”这位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康博)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